文學經典《鹿苑長春》與電影改編
風格與特色
作者:張冬梅
[摘 要]美國鄉土女作家瑪·金·羅琳斯與視覺文化一直有著諸多關聯。本文擬探討其代表作《鹿苑長春》及根據該小說改編的電影之間存在的異同,結合時代文化語境分析其差異原因,重點指出這部電影在完美再現原著中成長主題、父子親情、早期拓荒者的艱難生活、幽默樂觀的性格和獨特的佛羅裏達中北部荒野景觀的同時,缺失了作家在原小說中所著意再現的生態倫理思想,而這與當時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有緊密的聯係。
[關鍵詞]瑪·金·羅琳斯;《鹿苑長春》;好萊塢電影
2008年美國郵政發行了一枚以美國鄉土女作家瑪·金·羅琳斯(1896—1953)為主題的紀念郵票。郵票上作家肖像的背後是一隻站在湖邊飲水的小鹿及河邊一棵長滿西班牙苔蘚的大樹。但凡看過《鹿苑長春》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這張精致的郵票產生一種親切感。事實上,這位曾榮獲1939年普利策獎的美國鄉土女作家生前和逝後都與視覺文化有著諸多關聯,且尤以電影為甚。她的多部作品都曾受到好萊塢著名電影製片公司MGM的青睞。本文將僅探討1946年好萊塢首映的《鹿苑長春》,分析作品原著與電影之間的異同,並結合時代文化語境分析其差異原因,重點指出電影在完美再現原著中成長主題、父子親情、早期拓荒者的艱難生活、幽默樂觀的性格和獨特的佛羅裏達中北部荒野景觀的同時,缺失了作家在原小說中著意再現的生態倫理思想,而這與當時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有緊密關聯。
一、《鹿苑長春》及改編電影
羅琳斯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其前30年均在大都市中度過。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來到佛羅裏達中北部的荒野地區,被這裏的荒野和與荒野和諧相處的佛羅裏達牛仔深深吸引。1928年她在這片荒野中的十字小溪村定居下來,並以這裏的荒野和牛仔為素材創建了“佛羅裏達邊遠林區文學”,成為美國當時權威出版機構——斯克裏布納出版公司當紅的少數女作家之一,而羅琳斯與該出版社頗富傳奇色彩的著名編輯麥克斯維爾·帕金斯保持了20年的誠摯友誼也早已傳為佳話。
《鹿苑長春》(1938)於1939年贏得普利策獎,為作家贏得了世界聲譽,隨後,小說版權很快被MGM電影製片公司收購。電影在1941年開始拍攝,耗資50萬美元,昂貴的成本和演員安排上的差錯等原因導致電影拍攝被中途擱淺。1942年2月6日的《紐約時報》“好萊塢電影新聞”專欄刊登了“《鹿苑長春》,去年夏季擱淺,即將重新打撈”的大標題,① 電影亦隨之被重新拍攝。此次拍攝更換了一些重要演員,如由著名影星格利高裏·派克扮演男主人公貝尼,美國總統裏根之前妻珍·懷曼扮演裘弟的母親,小克勞迪·賈曼出演裘弟。電影於1946年首映,並大獲成功,獲得了奧斯卡多項大獎,其中,格利高裏·派克和珍·懷曼二人分別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和最佳女演員提名獎。電影不僅在美國,也在加拿大等國放映,而僅在美國一地即賺取了476.8萬美元的票房收入,使之成為MGM當年最成功的電影。
無論原作抑或改編後的電影,總的來說都講述了11歲小男孩裘弟的成長故事。貝尼一家在南北戰爭後,住進了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大叢莽。有一天貝尼被響尾蛇咬傷了,為了解毒,他開槍殺死了近前的一頭母鹿。裘弟懇求父母讓他飼養母鹿留下的小鹿,給它取名“小旗”。小鹿的陪伴給他帶來了無盡的快樂。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小鹿逐漸顯露其原本的野性,多次吃掉裘弟家辛苦種下的玉米苗,使貝尼一家麵臨來年顆粒不收的危險。裘弟最終親手殺死了小鹿,並痛苦地離家出走。在水上漂流的日子裏,他深刻體會到了饑餓的滋味,終於理解了父母的苦心,並重新回到叢莽,也從此告別了幼稚的童年。
二、電影情節之側重
電影取得了極大成功,首映後,各大報紙媒體爭相評論。如1947年3月2日的《芝加哥論壇報》對電影這樣評述道:“瑪·金·羅琳斯獲得普利策獎的小說《鹿苑長春》被改編成了一部美麗而感人的電影。它受到了各個年齡層次和具有不同品位的觀眾的極大喜愛。”② 12月29日的《紐約時報》宣布了這部電影評為“第五屆鄉村電影民意測驗”中“最佳影片”的消息。③ 那麼,電影何以獲得如此成功?除卻色彩、音樂等因素外,劇作家保羅·奧斯博恩(Paul Orsborn)對原作的改編、情節的精心選取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