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革命傳奇的好萊塢式表達(1 / 3)

中國革命傳奇的好萊塢式表達

風格與特色

作者:馬麗穎

[摘 要]2014年歲末,改編自革命樣板戲的同名電影《智取威虎山(3D)》以8億多票房衝擊國內電影市場。該片在藝術與商業上所獲得的成功,使眾人將其肯定為導演徐克的又一代表力作。以《林海雪原》為代表的諸多“紅色經典”作品,包括主流意識形態影片該如何通過視聽方式獲得全新的生命力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將從敘事技法、主題精神以及改編技巧三方麵對該片進行分析,以期尋找中國紅色經典改編的有效發展路徑。

[關鍵詞]紅色經典;影視改編;敘事技法;英雄情懷;現代技術

2014年12月24日,一部出自香港導演徐克之手的《智取威虎山》重磅上映,原本帶著“樣板戲”“紅色經典”“剿匪”看似老套帽子的電影衝擊了年末電影市場。革命樣板戲改編的老故事為什麼會成為票房奇跡?它依靠什麼吸引了日益挑剔的觀眾?在眾人眼中它又何以成為藝術與商業上雙豐收的佳作?筆者看來,本片成功的基礎,一是在原著鮮活故事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絕佳的好萊塢經典敘事手法:跌宕起伏的劇情、令人亢奮的戲劇衝突、精準獨到的人物塑造。二是該劇的改編使原著的精神內核得以拓展,導演擅長的武俠風格與原著的精神內涵高度契合:孤膽英雄與集體主義相得益彰,除惡揚善的傳統英雄主義精神振奮人心。三是現代技術有效地包裝了傳統革命傳奇,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先進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成為可能。這是一次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影視改編的成功。

一、原著傳奇敘事色彩與商業片敘事技巧融合

優質的文學作品不僅為影視劇的生產提供豐富的文學劇本資源,也有力地提升了影視劇敘事藝術的水準。影視劇作為大眾藝術,首先要具備觀賞價值:一是運用包括現代科技在內的各種影視手段製造視聽效果,二是具有生動有趣、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那些兼文學性與故事性於一體的雅俗共賞的小說即滿足了上述兩點要求。這些小說中蘊涵著大量的影視敘事因素和視覺效果。而在電影中,電影導演的風格則表現在他對電影語言、技巧的獨特運用方式上。《智取威虎山》尊重且出色地利用了原著中精彩的敘事基礎,同時,深諳類型片敘事的徐克成功地將商業片的敘事技巧加以凸顯,使得全片充滿強烈的戲劇懸念和矛盾衝突。

(一)傳奇故事跌宕起伏

“傳奇”就是虛構的敘事,其所強調和追求的是與“日常”不同的奇異性,從而變成讀者內化的奇遇體驗。

20世紀9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曾精選出版包括《林海雪原》在內的10 部反映重大革命曆史題材的長篇小說,組成“紅色經典叢書”,受到當時讀者的歡迎。在後來不斷擴大的文學史視野中,一些建國前的以及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具有較大影響的革命曆史題材的創作也都被視為“紅色經典”,它們本身不僅在當時而且在後來長期的大眾閱讀中成為一種“傳奇”一般的存在:“……它們具有民族風格的某些特點,故事性強而且有吸引力,語言通俗、群眾化,極少有知識分子或翻譯作品式的洋腔調,又能生動準確地描繪出人民鬥爭生活的風貌,它們的普及性也很大,讀者麵更廣,能夠深入到許多文學作品不能深入到的讀者層去。”[1]

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是作者曲波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曆創作而成的。曲波將自己的經曆結合民間傳奇特色,並發揮浪漫主義想象力,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革命曆史題材的傳奇——一支由36人組成的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林區穿林海、跨雪原、出奇兵,先後消滅了兵力強盛的四股國民黨殘餘勢力和土匪的傳奇故事。《林海雪原》在自然環境的誇張描寫上,在主要人物的“英雄化”設計上以及在小分隊最終完成戰鬥任務的完滿性上等,都體現出了符合大眾情感真實和理想期待的傳奇敘事特點。自1957年出版後,它便以濃厚的傳奇色彩和寫實的敘事手法吸引了讀者,成為一個時代難以磨滅的記憶。

其中,“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著重描寫了偵察員楊子榮與威虎山的座山雕匪幫鬥智鬥勇的故事。由原著中“楊子榮獻禮”“楊子榮盛布酒肉兵”“逢險敵舌戰小爐匠”“小分隊駕臨百雞宴”幾回組成,由於這段故事矛盾衝突相對獨立集中、人物形象刻畫鮮明,故事百轉迂回,它先後被改編成若幹部影視作品,包括:1960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林海雪原》,1970 年京劇電影版《智取威虎山》,1986年10集電視連續劇《林海雪原》,2003年30集電視連續劇《林海雪原》,以及2014年底上映的由香港導演徐克執導的3D版《智取威虎山》。在這其中,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作為樣板戲更成為一段歲月裏中國人民心中的經典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