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十月圍城》的意識形態與愛國情懷
風格與特色
作者:趙書策
[摘 要]《十月圍城》是陳可辛監製,香港著名電影人陳德森導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慈禧太後執政的清朝末期的曆史背景下,民國之父孫中山秘密到達香港開展革命鬥爭和宣傳,清朝政府想盡各種辦法對孫中山欲殺之而後快,一大批革命誌士以保護孫中山、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與自由而發起的、對清朝封建專製政府抗爭的故事。電影中的故事角色從商人到乞丐、從賭徒到學生、從教師到車夫,其廣泛的涵蓋麵與真切的情感傳達,都令觀眾潸然淚下,也成就了這部影片在主旋律商業電影中旗幟般的標杆形象。
[關鍵詞]《十月圍城》;意識形態;愛國情懷;影評
2009年底,沉寂了近半年的電影市場在主旋律商業電影《建國大業》前所未有的成功典範下,刮起了一陣以紀念建國60周年為主要賣點的禮獻片的狂潮。在這段時間,大批量、大製作、大手筆、大陣容的主旋律商業電影陸續在國內影院上映,年尾上映的電影《十月圍城》更是憑借著超高的票房回報以及良好的口碑成為其中的佼佼者,不僅為建國60周年的慶典畫上了一個極為圓滿的句號,甚至能夠稱得上是 2009至2010年度的精品之作。這部由香港著名電影人陳德森導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在慈禧太後執政的清朝末期的曆史背景下,在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發生的一大批革命誌士以保護民國之父孫中山、為中華民族的民主與自由而發起的、對清朝封建專製政府抗爭的故事。與帶有強烈宣傳意識的《建國大業》相比,《十月圍城》雖然在票房上不敵《建國大業》,但是其在主題上的深入與思想上的升華,令電影在宣傳主旋律以外,帶給觀眾更多的來自於革命、犧牲的思考,電影中的故事角色從商人到乞丐、從賭徒到學生、從教師到車夫,其廣泛的涵蓋麵與真切的情感傳達,都令觀眾潸然淚下,也成就了這部影片在主旋律商業電影中旗幟般的標杆形象。下麵將主要從故事情節、人物角色、電影構架、主題表達四個方麵,淺要地為大家分析電影《十月圍城》中的意識形態與愛國情懷。
一、電影的故事情節
導演在電影《十月圍城》的故事套路中采用了俗稱“八方來客”的模式——1905年的港中環,大批的革命參與人士被清政府秘密地殘忍殺害。由梁家輝飾演的身為《中國日報》社長的陳少白,在向任達華扮演的曾為將軍的戲班子班主相邀戲約時,目睹了其戲班子人員被埋伏的殺手屠殺的情景,並被曾經是他學生的閻孝國(由胡軍飾演)生擒。由王學圻扮演的商人李玉堂在好友陳少白“失蹤”後,便擔任了精神領袖,集結了在滅門屠殺中僥幸脫身的李宇春飾演的班主之女方紅、由謝霆鋒飾演的車夫阿四與周韻飾演的戀人阿純、巴圖爾飾演的力大無窮的小商販王複明、黎明飾演的武功高強的乞丐劉鬱白以及在範冰冰飾演的家眷月茹的勸說下棄暗投明的甄子丹飾演的賭徒沈重陽等人,去完成為保護張涵予飾演的孫中山而展開的一場驚天動地的任務……
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們,或身懷絕技,或有著這樣那樣的過去,彼此之間甚至沒有什麼關聯,但是卻為了保護能夠給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帶來“革命”孫中山,而成為一個個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明天而犧牲的革命義士。或許在他們內心深處,甚至還不清楚自己所要付出的是什麼,但是他們卻願意為了保護電影中孫中山和他與各省革命領導人物開會的短暫時間,而去犧牲。或許他們並不明白,陳少白口中所謂的代表著“我們四萬萬同胞的希望”的一個小時時間的真正意義;也許他們原本隻是懷著報答李玉堂、為親人報仇或是守護女兒一生無憂這樣的微小的初衷,但是當他們為了這些微不足道的目標而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保護的就不僅僅是孫文的一條命,而是中國的明天!雖然在電影一開場,觀眾就已經在心中明白,孫文必然是不會死的,而這些人,也是必然要犧牲的。然而當真正地看著他們在電影中一個個死去,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要為他們而痛哭。主旋律電影的好壞,不在於它在故事中道出了多少意識形態,而是讓人明明從電影開始的第一分鍾就知道故事的最終走向,卻仍然忍不住要為它所渲染的故事氛圍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