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武林外傳》看大眾文藝的後現代主義(1 / 3)

從《武林外傳》看大眾文藝的後現代主義

風格與特色

作者:楊金戈

[摘 要]進入21世紀,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慢慢發展開來,大眾文化作為人們反觀社會的一麵透視鏡,它鮮明地呈現出這一時期後現代主義的文化特征。本文選取情景喜劇《武林外傳》為例,分析其具有的反對主體,解構中心的多元世界觀、走向大眾化和通俗化的平麵、玩弄拚貼遊戲和追求寫作快樂的藝術態度,追求反諷和黑色幽默的文學效果以及在藝術手法上虛實結合五個突出的後現代主義特征,進而說明後現代思維的必要性和意義。

[關鍵詞]《武林外傳》;情景喜劇;大眾文藝;後現代主義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化進程急速加快,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進入網絡時代,中國也不例外。其中作為全球化進程中的“後現代”一詞在中國社會的很多領域頻繁出現並逐漸廣泛使用,而大眾文藝表現得尤為鮮明。近幾年中國的大眾文藝發展之快,特別是影視文化,它以其商品性、流行性、娛樂性、通俗性、依賴性等為特點,極大地應和了中國廣大觀眾的喜好,影視劇《武林外傳》就是其中之一。“無厘頭”的語言風格,劇情背景,故事發生地關中以及故事情節,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一群如郭芙蓉、佟湘玉、白展堂、呂秀才、李大嘴、莫小貝以及邢捕頭、燕小六、錢掌櫃等性格各異、風趣動人的江湖人物,引出一連串戲謔生動、引人入勝的故事。劇中人物身著古代服裝,可說的都是現代語言,有時還摻雜幾句英語,劇中故事講的也都是一些家常小事兒。《武林外傳》用武俠的風格包裝了一個現實江湖世界,極其鮮明地向我們展示了後現代主義的一些特征。

一、後現代語境與大眾文藝

後現代主義是在現代主義中產生的,它有許多理論上的源頭:叔本華和尼采的生命哲學(尼采的非理性主義和非道德主義觀點)、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對西方哲學的激烈批判及其關於“存在”“語言”的學說)、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西方哲學史上著名的“語言轉向”)、伽達默爾的解釋學(解釋學的發展對傳統哲學的衝擊)、庫恩和費耶阿本德的科學哲學、一些獨立於後結構主義的文藝批評、羅蒂的新實用主義和泰勒的多元文化主義等學說。後現代是一個雜和多元的文化,它沒有統一的流派,一切都是淩亂的,是沒有中心的。但後現代主義具有現實社會解決問題的態度,能夠將很多角度很多思維方法結合起來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後現代具有自己的語境:

一是結構和解構關係問題。隻有結構,不懂解構,這就構不成後現代。影視劇《武林外傳》很巧妙地處理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劇中很多人物用的是現代文化語言,同時還有現代哲學的文本內容。這樣的劇情語言,要取得一定的收視率,尤其在當下這個文化雜糅多元的時代取得較好的收視率實在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它的受眾群體必須得具有一定的知識涵養。所以,具有大學或大學以上文化水平的年輕人就很可能成為這一影片的忠實觀眾。這就要求結構與解構的對應和互補,確切地說,就是有什麼樣的作品,就有什麼樣的觀眾,差異化與多元化達到完美結合。

二是和諧快樂法則。完美結合不是最終目的。當今社會,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也成為世界的主旋律,世界各國都在極力倡導非暴力、多元化和大眾化,我們當然也不例外。《武林外傳》等大眾文化讓大家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之餘放鬆身心,感受人生,快樂生活。這也是大眾文藝想要追求的目標:盡可能地選擇自己的文化生活,人與人之間求同存異,和諧溝通,和諧共處。

三是非現實的虛擬世界。這種虛擬世界是由語言和符號構成的,是對現實的仿真和模擬,它本身雖然是不現實的,可又能做到給人以虛擬的現實感,從而達到影響現實世界的目的。影視劇《武林外傳》中每個人似乎皆是享有獨立、平等和自由的個體。它是非現實的,至少從今天這個社會現實的背景下來看它是非現實的,但恰恰是這種非現實,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種種限製,讓人覺得有“真實”的享受,讓人覺得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後現代主義正是以其獨特的語境魅力,在今天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不斷全球化的趨勢下,與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環境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並使其呈現出後現代主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