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黃金時代》看許鞍華的特立獨行(1 / 3)

從《黃金時代》看許鞍華的特立獨行

風格與特色

作者:杜冬穎

[摘 要]《黃金時代》的最終呈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讓人覺得合乎情理的是《黃金時代》太特別了,許鞍華向來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導演,以至於她的電影研究者們,很難把她的電影分類,因為她總是在選擇新的題材,挑戰新的拍攝手法,嚐試新的敘述方式,如果《黃金時代》的呈現符合觀眾心目中的樣子,那或許就不是許鞍華了,這是她一貫的作風;讓人覺得意外的也是《黃金時代》太特別了,特別到即便我們做好了它不是一部常規電影的準備,依然會驚訝於它的與眾不同。

[關鍵詞]許鞍華;《黃金時代》;蕭紅

許鞍華醞釀了40年的情懷之作《黃金時代》終於在一片爭議聲中落下帷幕。關於這部電影,愛的愛煞,厭的厭炸。當許導的粉絲在聲嘶力竭地為她據理力爭的時候,她和她的團隊反而看得雲淡風輕,他們甚至很早就預料到,這不會是一部絕大多數觀眾會喜歡的影片。《黃金時代》的最終呈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合乎情理的是《黃金時代》太特別了,許鞍華向來不是一個按常理出牌的導演,以至於她的電影研究者們,很難把她的電影分類,她總是在選擇新的題材,挑戰新的拍攝手法,嚐試新的敘述方式,如果《黃金時代》的呈現符合觀眾的預期,那或許就不是許鞍華了;讓人覺得意外的也是《黃金時代》太特別了,特別到即便我們做好了它不是一部常規電影的準備,依然會驚訝於它的與眾不同。

一、商業環境下的孤獨堅守

許鞍華是一個很不香港的導演,燈紅酒綠的香港社會濃重的商業氣息並沒有感染她,無論是在香港商業電影高度繁榮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是在衰落的本世紀初,許鞍華不為大環境左右,她隻做自己熱愛的電影,從最初的《瘋劫》到最近的《黃金時代》,二十多部影片,始終沒有刻意逢迎市場,也沒有為經濟利益驅動,可以說她是香港文藝電影的唯一標識。當年和她同為香港新浪潮電影旗手的小夥伴們中,她大概是最窮的,其他人從商的從商,退休的退休。少數和她一樣堅守電影的,比如徐克,也已經富甲一方,可她依然堅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為其他東西所動,總是逆風飛揚著自己的光影熱情。

許導不止一次地說過,蕭紅的故事是她從少女時代就想拍的一部電影,是她的一個夢,可惜包括資金不到位在內的許多原因,這個夢到她67歲的高齡才蔚然成型。其實《黃金時代》是可以做得很娛樂很商業很好看的,李檣甚至寫過另一版故事性很強的蕭紅,但是這不是許鞍華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她覺得那樣太過於庸常,她要的是一部有情懷、有水準、有許氏印記的《黃金時代》。

蕭紅這樣一個民國的奇女子,一方麵是非常不堪的,未婚先孕,輾轉於包括蕭軍在內的多個男人之間,放蕩不羈,流亡多個城市,拋棄過孩子;另一方麵,她又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著名女作家,受到魯迅高度的賞識,和魯迅私交甚好。這樣一個女子,身上這麼多傳奇的經曆,隨便拿一樣做做文章,不說大賣,至少可以吸引多數觀眾伸手掏錢去買票。

許鞍華是特立獨行的,她不要這樣的處理方式,她想拍蕭紅是因為欣賞這個女人,想盡可能地還原這個人物,所有這些普通觀眾喜歡的點,或者說人的窺私欲想要八卦的點,許鞍華要麼輕描淡寫,要麼幹脆不談。人是非常複雜的,和宇宙一樣,許鞍華認為電影不應該通過一個或者幾個具體的事件,給人一個確鑿的、主觀的、個人化的偏激的看法。她選擇了以一種中國式的寫意的方式勾勒蕭紅的一生。很多看過《黃金時代》的觀眾都有這樣的質疑,關於蕭紅的諸多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比如,蕭紅為什麼要離開深愛的蕭軍?為什麼會被她身邊的朋友尊重和愛戴?又為什麼會得到魯迅的賞識?許鞍華當然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但她認為這些答案不應該由導演或者編劇來解答,那是主觀的想法,應該把這些留給觀眾去思索,或者實在思索不出答案時,在電影之後去翻開蕭紅的文集,那也是這個電影另一個層麵的意義所在。電影藝術應該是多重表現,而不是再現,再現隻能是對主觀情境的模擬,而做不到對現實的真實還原。

許鞍華拍《黃金時代》隻想解答一個問題,正如她自己所說,“蕭紅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蕭紅的問題弄明白了,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蕭紅有想法,有追求,在她短暫的生命中,她先後依附於多個男人,不是因為她想和那個時代大多數女人一樣,站在男人背後,尋求一種庇護,當時的社會規則是由男人寫下的,那個時代沒有給貧窮的女作家生存的空間,換句話說,沒有給她不依靠男人進行創作的可能,她無從選擇。她遇人不淑,負心的表哥、沒有擔當的未婚夫、不自信的蕭軍、懦弱的端木,她骨子裏是看不起這些男人的,以經曆寫作的她,從來沒有把這些男人寫進她的故事裏。她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女性,沒有因為這些男人的背棄自怨自艾,她永遠在尋找著新的方向。許鞍華,同樣被世俗所不容,許導在蕭紅身上想要想明白的問題,應該是一個女人如何在不被認可、男性占絕對話語權的文壇或者影壇搞創作,占有一席之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