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的人性分析
環球縱橫
作者:徐來永
[摘 要]《暮光之城》是新世紀以來非常流行的吸血鬼題材的奇幻小說和改編影片,它以其新奇的構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全世界讀者和觀眾的喜愛。《暮光之城》係列的成功不僅僅是其能夠迎合現代觀眾對於奇幻題材的興趣,更是因為它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特征,也在情節上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換句話來說,這部小說和改編影片之所以會成功,正是因為其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本文從《暮光之城》引出話題,對其人性分析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暮光之城》;人物性格;分析
當前的電影分為幾個類型,有單純地考慮票房而從不考慮電影藝術性和其帶來的社會意義的純商業片,有為了展示特別的情感和宣揚某種精神的文藝片,也有以故事情節至上的劇情片,其實無論哪種影片類型,都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但是在人們看過越來越多的電影以後,對電影的質量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完全迎合當今快餐文化的純娛樂影片不僅在未來會讓越來越多的觀眾食之無味,在電影史上也根本不會有其一席之地,甚至人們都會不屑於稱之為電影。電影想要在電影史中占據一席之地,在人民群眾中獲得廣泛好評,必須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細致的人性分析,例如,曆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各大網站排名居高不下的幾部影片,無一例外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尤其是那些折射對人性拷問的影片,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暮光之城》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
一、人性概述和當前中國電影關於人性分析的現狀
人性嚴格意義來說包括兩方麵的體現,即正反兩方麵人的性情,歌頌真善美,批判假惡醜。但是我們常說的人性一般來說具有褒義,僅指真善美,是指作為社會基本個體的人的正麵的、積極的品性,包括善良、友愛、團結、犧牲,等等。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性其實就是人的性質,也就是人的品格。我們知道,人們總是希望能從身邊的人和事中獲取積極的能量,特別是電影這種寫實與虛幻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將一定的故事情節壓縮成一百分鍾上下的影片,人們希望能從這個濃縮的人類社會中汲取正能量。換句話來說,人們渴望在電影中看到對人性的歌頌和拷問,以此來與自己的內心相比較,指引自己的生活。
當前電影中關於人性的展現不少,但是其實這些展現卻因為各種原因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太過於追求教化的功能,使這個功能太過明顯,顯得突兀,人們較為反感這種教育的方式。在中國的人文影片中,無非就是歌頌一些英雄事跡,或者針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一些必要的宣揚與諷刺,電影反映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這並沒有問題,但是千篇一律的話很容易讓人產生厭煩的心理。這就造成了中國當前的展現人性關懷的電影人們往往看開頭或者看到一半就能八九不離十地猜到結局,讓本身感人的故事在人文教化方麵的意義削弱了不少,變成了純教育片或者是催淚片。這個就需要借鑒美國的電影文化,美國的電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宣揚著美國所謂民主的精神,不論其與現實是否一致,至少在觀影者看來,會發出“哦,美國原來是這樣的”的感歎,但是他們這種愛國精神的宣揚並不體現在愛國電影裏,而通過各種類型電影中的小細節做到這一點,讓人們潛移默化中認為美國文化就是那樣,人們就會忽略美國文化中的糟粕,而僅僅看到美國人一直在鼓吹的“人權”,也就是我們這裏所說的人性。其次是中國電影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缺乏情感的衝突。中國電影裏塑造的正麵人物形象往往沒有缺點,並且沒有複雜的情緒活動,給人造成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中國戰爭影片中塑造的英雄往往是智勇的化身,而美國的相關影片卻塑造出至情至性的真性情的人物形象,這樣對比,哪種更貼合現實,讓人覺得更親切,高下立判。
當前的電影人也越來越意識到了上述的一些問題,在人們的審美觀不斷提升的今天,在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不斷成功的刺激下,中國電影人也在不斷摸索,尋求在電影中更加貼合現實,反映人性的途徑。中國新時期的電影也具備了較為典型的人性特征,這體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麵:第一是開始思考故事背後的社會環境和對社會發展的反思。當前中國的電影不再注重電影本身,而是其身後深刻的含義,例如2014年的《親愛的》和2015年上映的《失孤》,盡管話題比較沉重,但是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對人性的把握較為成功,不失為中國電影不斷進步的典範;第二是開始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而不是以往的凸顯英雄形象。最經典的代表作就是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通篇沒有英雄人物,整部影片要歌頌的英雄竟然還是人們所唾棄和鄙夷的風塵女子,通篇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戰爭場麵,但是通過殘垣斷壁和藏身於教堂中的數個不同的群體——女學生、妓女、美國人等之間的衝突和交流凸顯人性之美,堪稱中國近些年來最為接近奧斯卡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