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中女性主義解讀(1 / 3)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中女性主義解讀

環球縱橫

作者:陳國勤

[摘 要]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不僅刻畫了曼德拉對抗南非種族隔離製度、爭取自由的光輝歲月,同時也描繪了伊芙琳·梅斯、溫妮·曼德拉等南非女性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漫漫長路。借助於對曼德拉婚姻線索的敘述,電影巧妙地揭露了南非社會的種族隔離製度、男權主義等社會問題,由此表達出南非女性在追求婚姻幸福與個體自由道路上的艱辛與痛楚,從而加深了我們對於自由與女性主義的理解。

[關鍵詞]《曼德拉:漫漫自由路》;女性主義;種族隔離;婚姻;自由

一、問題的提出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Mandela:Long Walk to Freedom)是一部根據南非反種族隔離運動領導人、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的傳記《漫漫自由路》[1]改編而成的影片。2013年11月29日,《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一經上映便引起巨大反響,不僅成為南非史上最賣座的電影,同時還獲得第71屆金球獎、第6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等殊榮。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講述了南非反種族隔離鬥士曼德拉的光輝一生。影片從他在南非東開普省農村的童年生活講起,直至1994年當選為南非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再現了他為推翻南非種族隔離製度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乍一看,這樣一部影片似乎與女性主義關係甚微,然而,隻要稍加留意,我們便會發現影片之中隨處可見的女性主義色彩。自19世紀末女性主義(feminism,又譯為女權主義)掀起第一次浪潮,到20世紀以來,西方女性開始積極組織起來,反抗那些造成女人附屬性、屈居次要地位和無自主性的權力結構、法律和習俗等,並為爭取自己的權益、改變自己的境遇而鬥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女性主義應運而生。[2]作為“自由”的重要維度之一,女性主義追求的是“婦女要求身為人類的完整權利”[3]。從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理解與闡釋“自由”的意義,我們發現,《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不僅反映了曼德拉反對種族隔離以及追求自由的一生,同時也刻畫了曼德拉的妻子溫妮等南非女性對於種族隔離製度、男權主義等多重專製主義的反抗以及對於自由、平等的追求,它是一個重構自由與男權主義的過程。

本文借助女性主義的視角,試圖透過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揭開種族隔離製度之下南非女性的神秘麵紗,以此窺探影片中所蘊涵的諸多顛覆男性話語霸權、弘揚女性聲音的意識形態,探討南非女性主義的崛起。

二、南非黑人女性的漫漫自由之路

美國女權主義者凱特·米利特在《性政治》裏指出“意識形態上的教化和經濟上的不平等是女性所受壓迫的原因”[4]。作為女性當中的一個特殊群體,黑人女性不僅承受著性別上的壓迫,同時還經受種族上的壓迫。在性別和種族的雙重壓迫和邊緣化之下,南非黑人女性被套上了順從、沉默等所謂女性特征的枷鎖,任何反叛這種傳統的行為都被當做離經叛道。[5] 在這樣一種意識形態之下,黑人女性的命運和她們的成長過程被掩埋在厚重的黑人與白人的對立以及男尊女卑的幕布之下,黑人女性成為社會中無足輕重的陪襯,逆來順受、默默無聞是對她們最好的刻板詮釋。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種族隔離製度與黑人族群性別歧視之下的南非相關文學作品中,南非女性常常被描述為歐洲殖民者的情人或不幸婚姻的受害者。黑人女性在公共生活乃至家庭婚姻中鮮有發言權,在許多黑人部落,南非女性甚至不允許說半個不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南非黑人女性並不是天生的弱者,她們逆來順受、身份卑微的形象是性別和種族雙重歧視的產物。伴隨社會的進步以及女性主義的崛起,在男權主義壓迫以及種族主義漸漸式微之後,南非女性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也應該享有那些原本隻有男性和白人才能享有的平等、自由等基本權利,因此她們也開啟了尋找自由、平等的漫漫征程。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刻畫了兩位獨具特色的南非女性形象,伊芙琳·梅斯和溫妮·曼德拉,她們都是納爾遜·曼德拉的妻子,在曼德拉生命曆程的不同階段出現並對其產生重要影響。影片通過對曼德拉兩位妻子不幸婚姻的描述,特別是與溫妮這一段長達幾十年的充滿愛恨情仇的婚姻細節的描述,塑造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非洲女性的新形象:種族隔離製度與男權主義的雙重壓迫沒有使溫妮退卻,反而使她充滿了反抗精神,具有強烈的對於幸福和自由的天然追求,即使是麵對曼德拉這樣一位偉人,溫妮也沒有淪為男人的附屬物,而是建立了自己的“黑人母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