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穿越》的敘事策略探析
環球縱橫
作者:王宏俐 王慧敏
[摘 要]克裏斯托弗·諾蘭的新作《星際穿越》於2014年11月7日在北美上映以來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收益,在北美、中國內地上映首日票房均稱冠。同諾蘭以往導演的影片一樣,《星際穿越》在觀眾的一片讚譽聲中,已從單純的觀影熱潮上升到一種文化熱評現象。諾蘭導演的電影以敘事結構獨特、邏輯巧妙見長,在電影《星際穿越》中,諾蘭通過獨特的敘事技巧、結構和手法達到敘事目的,帶給觀眾以審美體驗。
[關鍵詞]克裏斯托弗·諾蘭;《星際穿越》;敘事結構
一、諾蘭與非線性敘事
電影“非線性敘事”結構的流行始於20世紀90年代,相對於線性敘事,其定義也不難理解,如麥基在《故事》中所述,線性敘事結構的故事中,所有事件被安排在觀眾能夠理解的時間順序中,而非線性敘事結構的故事時間連續性比較模糊,觀眾無法輕易判斷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換言之,通過跳躍、反轉、重疊等手段,非線性敘事的時間線性順序被打破,影片所述故事失去了連貫性並可能前後顛倒,“或者存在多個各行其是的並列主體”[1],並且,“情節、事件和動作的事理邏輯(因果關係)被(人物的或導演的)主觀心理邏輯取代,經典的事理結構演變為現代的心理結構……邏輯性、戲劇性被淡化消解,偶發性得到增強,而線性結構相對單一的內涵也往往發展成為非線性結構的複合式多聲部主題交響”[2]。
據研究,“非線性敘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多線敘事:影片由幾個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一個故事將其他故事串聯起來;環形結構敘事:將故事的結尾預先放在影片的開頭,線性的時間被扭曲成一個首尾相銜的環形;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將現實與回憶交叉進行敘事;倒敘線性敘事:將線性時間順序完全顛倒過來進行敘事;亂線性敘事:將情節和片段剪碎並打亂順序組合,讓觀眾自己解構影片、重建時間軸;重複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有一個時間標記,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1]
作為這個時代最能兼具票房號召力和影迷人氣的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享有“非線性敘事大師”的美譽。諾蘭的作品如《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等都是“非線性敘事”結構嫻熟運用的代表。在這些影片中,故事的呈現方式不完全遵循事件的發生順序,使得觀眾的注意力追隨主人公將情節碎片重新拚接以了解事情原本的樣貌。這亦即諾蘭的電影特色——人為打亂故事情節,隨著影片時間軸的行進,隻獲得了十分有限的故事信息的觀眾不得不與影片中的主角一起重新構建故事結構,並不自主地利用觀看過的那部分信息推測故事還未揭曉的懸念,這也是“非線性敘事”結構電影的魅力所在。
二、《星際穿越》:線性敘事結構中的
“非線性敘事”技巧
同諾蘭以往的作品不同,《星際穿越》上映以來觀眾的熱議聚焦於“黑洞”“蟲洞”“五維空間”等物理概念、影片強烈的視覺體驗以及完美配樂帶來的聽覺感受等,“非線性敘事”結構似乎在《星際穿越》中並不十分出彩。正如諾蘭所說,這部電影的結構很傳統,但敘事元素新鮮、前衛且有挑戰性。然而,作為一部充斥著理論解釋的科幻片,《星際穿越》並未成為索然無味的太空旅行報告,相反,它在長達169分鍾的影片時間裏充分地攫住了觀眾的注意力,並在影片結束後成功地引導著他們的回味和討論。這部總體看來符合線性敘述結構特征的影片,潛藏著諾蘭嫻熟的“非線性敘事”技巧,這也是為何《星際穿越》並未如流水賬般呈現在觀眾麵前的原因,更是影片成功的根本原因。
《星際穿越》主體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線性結構,即:在地球環境惡化到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時候,飛行員庫珀“偶然”發現了NASA的計劃,於是離開女兒墨菲,和艾米莉亞等一行人穿越太空為人類尋找新家園,最終啟示墨菲攻克重力難題,拯救了地球上的人類。故事情節大體沿著單一的時間線發展,諾蘭沒有進行過多操控來打破、扭曲時間順序,從而並未造成觀眾大麵積理解上的混亂。但是,在敘事技巧上,從頭到尾平鋪直敘從來不是諾蘭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