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要回去了(2 / 2)

九月初四日,八大臣有鼓搗出來了一道上諭:“端華調補工部尚書,並補授步軍統領,行在步軍統領,亦著端華暫行署理”。這本身就是自己封自己的官,目的是為了將兵權抓在手裏,原本步軍統領衙門也就在端華的手裏。

不過肅順的意思尚不止於此,他還想籍此向兩宮皇太後表功。因此第二天在與兩宮太後“見麵”時,他和載垣、端華二人奏稱,自己三人現在所兼領的差使實在太多,簡直就是日理萬機,忙不過來,懇請皇太後將自己三人的部分兼職“酌量改派”。這是一招以退為進,他剛給慈禧和慈安上了徽號,兩宮也該懂規矩,回敬一下。三人都表示日理萬機了,太後是不是要下詔公開表揚他們三個一下,然後再肯定一下三人自入受顧命以來的工作。

莫說他們剛剛給太後上了徽號,就是按照從前皇帝處理類似問題的慣例,皇太後也該讓他們擬發一道上諭,對他們三人大加表揚和肯定,不僅要“溫旨慰留”,而且上諭的末尾一定還會加上這樣一句語氣堅決的話:“載垣、端華、肅順等毋庸固辭”。上諭煌煌,布告天下,這樣一來,天下臣民莫不知皇太後對顧命八臣信任甚深,倚重甚深。如此則既不會再有人再說他們八位攬權,更多少可以向外界厘清關於皇太後與顧命八臣不和的“傳言”了。

不過這個時候慈禧太後正和六爺玩剪紙玩得正嗨,哪裏肯把兵權留給他們。當即來了一招將計就計,裝作“不懂規矩”,不按套路出牌,一點都不跟他們三個“客氣”,馬上“著照所請”,麵諭“載垣著開鑾儀衛、上虞備用處事務;端華著開步軍統領缺;肅順著開管理理藩院並向導處事務;”,一下子就把肅順給弄不會玩了。

這三個職位可不是小事,肅順等人可不能輕易放手,要是恭親王在裏麵做一點手腳,那可是塌天大禍。其中步軍統領下麵管轄兩鎮總兵,正如雍正年間的隆科多所言,“一呼即可集兩萬兵”,擔負保衛京城的重任,是極重要的兵權,這也正是肅順三人為什麼要自己給封自己這個官的緣故。現在沒了這份兵權,顧命八臣就成了真正的赤手空拳,萬一有個閃失,他們就惟有傻嗬嗬的任人宰割了。

鑾儀衛掌管皇帝的儀仗車駕,一旦發生政變,如果能將鑾儀衛抓在手裏,就能擺得住場麵,示臣工以“天命”所在,自己處於“正統”的一方,對方則理所當然的成了“叛逆”。

管理理藩院事務,則是專門負責與蒙古王公打交道。在大清的朝廷裏,蒙古王公對朝廷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當政者沒有蒙古王公的支持,簡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握著這個職位,雖然不能直接從蒙古調兵,但也算是有一個強援在手。

向導處則是專門負責皇帝出巡時“打前站”的工作,沒有了這個差使,回鑾時護送梓宮在後的肅順就成了睜眼瞎,對於北京和其他的地方的局勢,將懵然不知。

八大臣還沒商量好該怎麼應對,對於這三個職位就有了安排,一下子就讓八大臣安心了下來。步軍統領衙門的差事雖然歸了瑞常,但是行在步軍統領依舊是端華。瑞常是蒙古鑲紅旗出身,但走的是科甲正途,雖然有點脾氣但是文人一個。而且行在的兵權依舊在端華手裏,所以八大臣就天真的以為兵權沒丟。鑾儀衛給了景壽,理藩院則給了穆蔭,還都是八大臣自己人。所有的事好像就是從左手換到了右手,所以八大臣真的以為隻是慈禧實誠了一回而已。他們沒想到,雖然是左手換右手,但是右手這些人可都是第一批回京的,要是把他們一勺燴了,後麵的肅順可啥也沒有。

肅順還沒想明白左手和右手的事,又一波人事變動便安排了下來:以鎮國將軍奕山暫署鑲藍旗漢軍都統,散秩大臣常喜暫署鑲藍旗滿洲副都統,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載岱暫署左翼前鋒統領,正紅旗漢軍副都統裕瑞暫署鑲藍旗護軍統領,貝子載容為鑲紅旗蒙古副都統。

這一波安排的都是宗室親貴,雖然也涉及一點點兵權的事,但是肅順一則沒想到奕欣敢發動政變,二則有新帝登基安撫宗室親貴的慣例,所以他都沒當成一回事。

回鑾的日子已經到了眼前,肅順也沒時間再仔細去想這些安排,作為實際的主事人,他已經快忙的腳不沾地了。直到九月二十一日,肅順才勉強擠出了一點休息的時間,他有一個飯局。飯局上許多人說了許多奇怪的話,可惜他一句都沒有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