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半個聖人(2 / 2)

眼下曾國藩控製的部隊,名義上有三十萬之眾,但他真正能用得動的,隻有不到十二萬。而在這十二萬中,他當初一手帶出來的隻有五萬,下屬的將佐裏還有不少是旗人出身。湘軍其餘的六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係歸屬,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是左宗棠、李鴻章和沈葆楨。其中左宗棠和曾國藩的關係,就非常不怎麼樣,左宗棠幾乎走到哪裏,罵曾國藩就罵到哪裏。

左宗棠不論何種場合,見人隻說兩件事,第一件必是誇耀自己在戰場是何等威風勇猛,第二件則必是罵曾國藩是如何的虛偽做作。除了這兩樣事,絕不提第三個話題。早年間曾國藩對左宗棠還是有提攜與幫助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左宗棠為什麼對曾國藩那麼大意見,這其中自然有兩人合夥演戲給朝廷看,讓朝廷安心的成分,但是豪邁的左宗棠在性格方麵,的確和克己內斂的曾國藩不大合拍。兩人有沒有演著演著就當真了,還真是件誰也說不準的事情。如果曾國藩真謀反,起兵爭奪天下,第一個要平叛的真可能是左宗棠。

李鴻章到是人前人後的管曾國藩叫著老師,而且如果沒有曾國藩的大力援助,李鴻章的淮軍也根本搞不起來。但是李鴻章這個人,人品有點問題,曾國藩得勢李鴻章必然還是曾國藩的好學生,但若是曾國藩起兵反叛,又遇到了些挫折,李鴻章絕對會站在朝廷一邊,堅決鎮壓曾國藩,連句調停的話都不會說。

沈葆楨則仗著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則徐,打心裏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國藩。曾國荃圍攻南京時,缺糧少銀,曾國藩三番五次讓沈葆楨送些糧草過去,但沈葆楨就是不理。曾國荃也不是個好鳥,因此在小黑本上記了沈葆楨一筆。攻克南京之後,故意把皖南的廣德和宣城放開不守,讓太平天國的殘部得以進入江西,去禍害一下江西巡撫沈葆楨。這還沒有得天下,一群漢人就已經窩裏鬥的這麼熱鬧了,真要了有了皇帝這個寶座誘惑,估計這個人就先打成一團了。而且除了這幫大爺,兩湖還有扣著曾國藩老巢的官文,揚州、鎮江有看著大門的富明阿和馮子材,大清的旗人集團裏還有僧格林沁等一票主力,東北滿洲還盤踞著果興阿這條恐龍,反清容易,但是再次一統中國可就難了。

這些還都是外因,曾國藩心裏還有一個巨大的內因,他的內心根本就不想反。曾國藩研究了一輩子的“陽明心學”,每日裏都沉浸在儒家經典之中,他的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國藩深受晚清理學大師唐鑒的影響,起兵的目的相當明確:就是保衛名教,保衛大清朝廷。其個人追求是做一個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學習孜孜不倦,苦讀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參加朝考進入庶常館學習後,“日以讀書為業”。勤於求教,不恥下問,博覽曆史,重視理學,還讀了大量的詩詞古文,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由於他博覽群書,涉獵文獻,所以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即要統治者“內賢外王”,自如地運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學,曾提出治理天下的辦法,涉及吏治於廉潔、選材與用材、物質與財用、兵力與兵法等。但是這一切都是站在臣子的角度上,曾國藩的心裏從來沒有過取而代之的想法。

正是因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曾國藩絕沒有起兵反叛的意願,所以在譚紹光和曾國荃突然鬧起來之後,曾國藩一時根本不知該如何處理。巍峨的巨艦在不斷的靠近南京城,似乎隨時準備攻城一樣,曾國藩的心理壓力也隨著巨艦重炮的靠近,不住的增大。

但曾國藩這幫也不全是悲劇,湘軍麾下也不缺猛人,聽說譚紹光劫持了曾國荃之後,蕭浮泗等人當即帶人抄了家夥。雖然投鼠忌器怕傷了曾國荃,也仗著兵力優勢把譚紹光所部的幾百人給圍在了紫金山附近。

雙方各有顧忌,誰也不敢先動手,然後便陷入了僵局。譚紹光劫持了李秀成和曾國荃,但湘軍卻幾乎把譚紹光給抓了起來。僵持了三天,兩軍都沒有因為糧草問題而潰散,依舊是沒有任何反應的耗著,但是朝廷卻有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