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活字印刷(1 / 3)

“僅此一書,蘇卿家就足以功照千秋了!這本詞典一發行,讀書人必然人手一本!蘇卿家,你想要什麼賞賜?”趙頊翻閱了《子瞻大詞典》很長一段時間,心中快意,肯定了蘇軾的功績。

“聖上委於重任,信任有加,這份知遇之恩,就是最好的賞賜了。”蘇軾嘴裏這樣說,心裏卻想著這本詞典帶來的大名比什麼賞賜都好。

“有功必賞,還以為朕真是鐵公雞皇帝不成?這樣吧,這本詞典出售所得的百分之一就歸蘇卿家五位作者了。”趙頊這是要讓知識產權能帶來收益。

“什麼?百分之一?聖上總得規定一個年限吧?這本詞典,這次就發行了一萬冊,一冊就是一貫錢。政事堂預備每年發行二十萬冊,這得多少錢?”司馬光是執政,首先考慮到的還是國庫空虛。

“聖上,這個賞賜太厚了,如果聖上這般賞賜,以後讀書人要指著微臣的鼻子罵了。”蘇軾急忙推辭。

“不用說了,朕金口玉言,豈有改口之理,這個功績,封王都不過分。好了,去看看印刷作坊。”趙頊一邊說著,一邊向印書坊走去。

印書坊位於君實書城東北角,沿濟水而建,占地六百六十八畝。印書坊是君實書城唯一已經建好的建築物,房屋次第比鄰,有坊房有住房,一般都是兩層閣樓,建築仍然是這個時代二進院的樣式,比起四合院來說要簡便許多。在印書坊中央,是印書坊大樓,十六層高,作為辦公場所。印書坊大樓也是這個印書坊的標準性建築。

“舊雨新雨濟水河畔各題襟溯兩漢淵源籍征鴻雪,文泉印泉四照閣邊同剔蘚挹孤山蒼翠合仰先賢。橫批:大宋書坊。好!好!好!”趙頊看著印書坊大門的對聯不禁念了起來,大呼三個好字。

不多時,四大學府的山長院士全部到齊,紛紛向趙頊行禮。君實書城的書城令是司馬光兼任,書城執事使分別由四大學府山長,文明學府、天工學府、衛國學府、濟世學府,四大學府以文明學府為首,蘇軾是首席執事使。印書坊的總裁是司馬光的追隨者範禹祖,六個副理卻都是由投資印書坊的商人充任。

“印書的作坊在哪邊?”趙頊也不和他們寒暄,急著要去看一看司馬光怎麼這麼快就印刷了那麼多書籍。

趙頊首先想到的是活字印刷術,但是這個時代活字印刷的質量不是很好。

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曆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麵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麵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麵,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也有用銅板的,但銅板都是青銅不容易雕刻,隻能直接鑄成的,所以比較少。王安石雕版印刷用的就是銅板,銅板如果鑄造成功,一般不會損壞,因為青銅的堅硬,隻要不被腐蝕,就能一直用下去。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當然,雕版印刷的優點也很明顯。首先是版麵平整,著墨好,印刷較為清晰。其次是可以表現雕版的書法藝術。最後是雕版使用時間長,一副雕版一般都不容易損壞。王安石那邊交子的印刷就是采用雕版印刷,具有良好的防偽功能。清晰的印刷,優質的紙張,優美的字體,王安石的頭像,加蓋的玉璽等等都是獨一無二的,民間幾乎沒有仿造能力。

活字印刷的優點正好彌補了雕版印刷的缺點,但缺點也很明顯。通過原來趙頊的記憶,趙頊知道,這個時代民間的活字印刷作坊有不少,有陶土活字、陶瓷活字、木活字、銅活字。但不管是哪一種活字,缺點都很多。主要的缺點就是容易損壞,不易保存,還有印刷不夠清晰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