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重農主義(1 / 2)

大宋有著八千萬人口,隻要安心發展幾年,下一步開發的就不是湖廣和流求了,而是要全麵開發整個南洋。這時的南洋各國,地廣人稀,各國加起來的人口數量還不到大宋的十分之一,經濟薄弱,軍事技術落後。

而大宋人口基數大,等穩步發展幾年,人口有了過億的趨勢,再一次性移民兩千萬到南洋各國,將南洋各國徹底納入大宋版圖。

現在要做的,就是從南洋各國租借一些空地,建立港口據點,保證到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絲綢之路能暢通。另一方麵,訓練一支能夠適應熱帶雨林征戰的軍隊,也很重要。走得太急促,隻會造成失敗。趙頊可不想重複後世元朝征討交趾、占城和爪哇的失敗!

想通了這些,趙頊站起說道:“那麼,按先生的意思,該如何解決糧荒的問題?”

王安石見趙頊總算被說服了,沒有再提繼續推行新法令,也沒有再說繼續南進開發,一顆吊著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站起拱手說道:“政事堂已經發下政令,令各級衙門勘察各地的地形,各種土地的分布,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分布,根據這些,司農寺會做統一安排,按地形興修水利和馳道,按各種土地的分布決定農作物種類種植,按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分布推行較好的輪作製度。在合適的土地上種上合適的農作物,提高糧食的畝產量,再通過輪作製度,確保不受蝗災瘟災。”

“就這些嗎?沒有采取一些保障措施防止糧荒嗎?”自從聽到西南夷被平定,趙頊就在擔心糧食的問題,卻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這麼嚴重。

“聖上,濟世學府已經開設了育種院,培育產量更高,更能防病蟲害的種子。天工學府,設立了水利院,改進水利設施的修建方法,現在打井技術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到時候很多缺乏水源的地方都可以開辟農田。黃河會進行全麵的整治、隋唐時期的大運河也會整修。蘇軾去日本也會進一步與日本商議種糧售糧的協議。”蔡京站起拱手,接著王安石話頭說道。

“這麼多的項目,這麼多的工程,資金夠嗎?這和開發有什麼兩樣?政事堂打算要花多長時間完成這麼龐大的馳道水利工程?”趙頊被政事堂的規劃震住了,不由得懷疑道。

王安石見趙頊又起了疑心,連忙說道:“開發沒有水利基礎,還需要移民,需要大量的物資供應。而興修水利則不同,一則不用移民,二則一旦完成,馬上就能受用。資金上不用考慮,人力上,隻要規劃得當,也不是問題。問題是現在缺少銅鐵,周邊其它各國也並無多餘的足夠大宋購買,興修水利的成本怕是減不下來。這樣算下來,至少得花十年時間。”

大宋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實在太大了,依靠周邊各國的支持,非常不現實。周邊各國的銅鐵生產量對於大宋來說,實在是少得可憐。而自從開放專賣後,需要用銅的地方太多了,以前一些用木材的器械用了銅製的之後,效率高了很多,不可能又用回木材。木材損耗太高,要經常換,既麻煩又不好用。

“十年的時間?怪不得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開發容易,真的要讓開發地區富起來,穩定下來,實在太難!靠開發這條路,實在耗時太長了!”聽到要用十年時間,趙頊倒吸一口涼氣,想到自己壽命不過幾十年,可是要完全華夏一統,不由得心裏感歎道。

“哦,對了,麻逸,在麻逸,有一座大銅礦,比整個大宋的銅礦儲量都多,而且品質高,開采容易。如果能抽出十萬人過去開礦,那麼就能滿足大宋所需用銅了。李向安,立刻通知苟宏社、白波浪,帶一支船隊過去勘察。十萬礦工,以及銅礦的競標,你們政事堂安排吧!”趙頊沉思了一會兒,回憶後世的礦產分布大叫道。

趙頊想到後世的菲律賓是產銅大國,產黃金大國。有一處銅礦儲量很大的那一塊,就在後世菲律賓的首都,那裏近海,正好有利於開辟港口。現在的麻逸,人口很少,隻有不到萬人的一群黑人土著,打仗的問題根本不用考慮。而且麻逸缺少開發,樹木多得是,可以就地伐木煉銅,然後通過大海船運回來,十萬人的糧食可以由流求供應。

沈括的幾個發明,加上海船的改進,如果橫跨太平洋去美洲還不行話,那麼去麻逸根本不是問題。更何況,此時大宋與麻逸也有貿易,並且有一條從廣州到麻逸的專門航線,不過貿易量不大,一般都是大宋海商帶些刀槍弓弩和絲綢葛布到那裏換珍珠。

“是,微臣回汴京上馬上安排。”蔡京回答到。

“聖上不回汴京嗎?年前就會遷都,聖上應該回汴京主持才是。”王安石勸諫道。

“會回去的,不過回去之前,朕要去一趟泉州,把這裏新編的山地兵團送過去。據朕所知,大食是和大宋一般富有的國家,大食的信德地區也是一個大糧倉。朕打算派出一支由一萬海衛軍護衛的龐大商隊過去貿易,進購一些馬匹和糧食。”趙頊笑嗬嗬地說道。

“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把持在大食人手裏,不過他們不曾運過糧食和馬匹來販賣。大宋現在雖然在黃河北岸大量植樹還草,設立馬場,不過還是嚴重缺少戰馬。聖上既然很有信心能從那裏購買到馬匹和糧食,派出一支商隊或許可行。”王安石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