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勵精圖治(1 / 2)

見耶律洪基就要奚落白河天皇,趙頊急忙說道:“既然都沒有來,不如把今天這樣的比武定下來,以後每三年一次。不僅僅是比武,其它的還要安排比試。中華帝國定都天京,幽州話成為官話,現在各國都不會這個官話,以後各國可以舉行官話比試。還有書法、詩詞,還有歌舞、角抵等,都要放在天京比試一下。”

“還有馬球,賽馬,射箭。”耶律洪基補充道。

“象棋、圍棋、蹴鞠。”見耶律洪基盡說些遼國擅長的項目,交趾國王李乾德也補充道。

“標槍,攀爬,賽跑也不錯。”段廉義也說出了大理國擅長的項目。

接下來,各國爭相說出本國的擅長的項目。三佛齊好像都不怎麼行,隻能把水上的獨木舟劃船說了出來。

“好。就這麼定了。各個項目都有。三年一次。就在天京比試。由教廷籌措。”趙頊高興地說道。

“好。”在中華帝國各成員國君主的一片讚同聲中,這次華夏諸國的會盟成功結束。

又過了三天,各國君主分別啟程回國,趙頊親往歡送。這三天中,趙頊與耶律洪基密談了三天三夜,同吃同睡,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在商量著什麼。無論是遼國的臣子還是宋國的臣子,都在猜測兩位君主能達成什麼的密謀?但隻能是猜測,因為趙頊與耶律洪基兩人都決口不提他們都在商量著什麼。

黃埔港口,耶律洪基返回遼國。趙頊親往送行,並且安排了自己的專船龍舟送耶律洪基回國。耶律洪基走後,李秉常也帶著趙頊個人從內庫拿出的三百萬貫歡喜地離開了。趙頊資助李秉常三百萬貫,主要還是要進一步鞏固李秉常的皇位。這三百萬貫,可以讓他有能力組建絕對從屬於他自己的軍隊。

西夏藩漢禮儀之爭,以李秉常的勝利告終,梁太後撤簾,李秉常親政。然而,軍隊還是把持在梁太後手中。對趙頊來說,一個漢化的君主比起梁太後那樣的藩婆子要讓人放心得多。

這次會盟能夠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耶律洪基和李秉常都是漢化程度十分高的君主,他們與趙頊有共同的語言。

李秉常走後,大理國王段廉義找到了趙頊,密談了一天。同樣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在談些什麼。然而,當大理國王段廉義再次回到大理時,就不是一個人了,還有趙頊送予他的三萬精銳邊防軍。

段廉義這個大理國王是被架空了的大理國王,如果不是遼宋夏等國聯合施壓,這一次會盟都有可能來不了。這次有了趙頊給予的三萬精銳邊防軍,有軍隊,有大理國王的名分,奪回權力不是難事。隻有奪回權力,才能履行這次會盟的盟約。

日本天皇白河似乎對政局不是很關心,卻是非常關心蘇軾的生活。每天都要去給蘇軾的府邸看看,送上禮物。現在的蘇軾已經不是曆史上的蘇軾了,曆史上的蘇軾官途不順,窮困潦倒,而現在的蘇軾是政事堂參讚禮部尚書,大宋朝廷的正二品大員,還是僅次於宰相沈括的大富豪。

寫詩的時間少了,倒是政務一直很繁忙。直到春耕結束以後,蘇軾才隨同日本天皇白河一起去日本作友好訪問。大宋第八鎮海衛軍薛奕率領五千海衛軍一同前往。這次不僅僅是訪問這麼簡單,還有其它的使命。

很多穿越,穿越到古代,因為後世的仇日心理,第一個打的就是日本。然而,在宋朝,根本不用打,一紙招降書就能搞定。這個時代,日本就像後世的中國,崇洋媚外達到了極點,人人都以成為宋人而自豪,都盼著能成為宋人,這樣說的話,一個蘇軾就能征服整個日本。日本人的心裏狀態和耶律洪基的心裏狀態幾乎一樣:來世願做大宋一平民。

趙頊交待給蘇軾的任務有兩點:一是促進日本與大宋的友好往來,加速日本的漢化進程,幫助日本天皇進行和大宋一般的變法。二是,助日本平定東北叛亂,征服蝦夷。在蝦夷所在島嶼設北海道,建立一座大城池,發展起捕撈業,要像經營大宋的舟山漁場一樣經營日本的北海道漁場。

大宋現在需要更多的糧食,種植業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發展起來的。然而,憑借著大宋現在的造船業,發展起捕撈業非常快速。湖廣地區、西南山區開發以後,野生動物會不斷減少,肉食不可能長期依靠狩獵,而捕魚業卻不會衰弱,大海是取之不盡的財富。

曆史上的荷蘭不就是靠著擊敗英國,奪取了英國的北海漁場,最後成了海上馬車夫的嗎?漁業幾乎供養了整個荷蘭。現在,大宋三分之一的肉食都是魚,特別是這兩年,大宋糧食危機嚴重,需要大量的輸入海魚。

華夏會盟結束,也意味著大宋十年大治計劃的開始,無論是趙頊還是政事堂的大臣們都在勵精圖治,每天都得忙個頭冒煙。處理完遼國、西夏、大理、日本的事情後,趙頊著手安排黃頭回紇和青唐吐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