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烽火各處(1 / 2)

章惇見大多數人都同意的他的意見,便接著解釋道:“八千萬人口,和大宋一般,可是為何那裏落後?印度地區,諸國林立,民族林立,語言混亂,相互敵視。此戰,大宋出兵四十萬,征服印度,最多三年。而糧草又完全可以由細蘭島供應。為此,此戰必打,也必勝。聖上,諸位同僚,印度地區與金州澳州兩州,就是大宋的兩個貨筐,而大宋就是挑起這兩個貨筐的扁擔,我等就是挑擔人。征服印度後,從印度,大宋可以得到源源不斷的勞役和糧食,不僅金州和澳州能得到開發,大宋也將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用來興建水利。印度有糧食和勞役,金州和澳州有銅鐵、香料、戰馬,不出十年,大治天下計劃便可完成。”

聽到章惇的分析,政事堂分成了三派,一派是以程顥為首的道德君子們,一派是以沈括為首的務實求財派,一派是王安石、司馬光這樣的隻想著完成十年大治天下計劃的。

王安石、司馬光沉默了,章惇分析得有理有據,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大宋能夠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完成大治天下計劃,這是他們渴望的。他們的道德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輔佐皇帝達到天下大治,開創萬世太平。這是一種強烈的功業渴望、

程顥是大哲學家,他有一種執著的信仰,那就是一切都以道德為基準。征服印度,如果不是吊民伐罪,而是為了抓壯丁,抓勞役,那麼這就是一場不道德的戰爭。出師無名是他們反對這場戰爭最好的理由。他們更相信,建立一種道德理念,或者說一個天下太平的秩序,那麼就能萬國來朝,那麼就能天下臣服。

他的這種理念,為他贏得了大名。文彥博、呂公著、範鎮就非常信服他。政事堂有一半人都是支持程顥的。

沈括、章惇、郭逵等人,則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那種人。什麼是實際?就是權力、金錢、名望。四十萬大軍,征服一個八千萬人口的廣闊地區,那麼他們就能獲得這八千萬人的支配權。

根據政事堂製度,趙頊與沈括很快取得一致意見,章惇的意見得以通過。程顥等人隻能想辦法,弄一個吊民伐罪,比較道德的口號來征討印度地區了。在趙頊的提醒下,他們研究起了印度的社會狀況,列舉了印度教殘民,幹涉自由商貿、不服王化等十項大罪。所以大宋要吊民伐罪,討伐印度諸國。

“聖上,如果糧食增長十倍,手工作坊增長十倍,那麼就目前大宋的狀態來說,商貿將繁榮百倍不止。微臣認為,金銀專賣要抓緊一點,國庫的金銀還得多多的儲備一些。章楶來奏疏說金州有大量的狗頭金,金礦多不勝數,就和大宋的登州一般。微臣以為除了在金州、澳州開銅鐵礦之外,金銀礦也不能少。”曾經建議趙頊加強國庫金銀儲備的文彥博再次提醒道。

隨著南征印度計劃,開發金州、澳州計劃,還有十年大治天下計劃的進一步結合和完善,大宋最終確定了未來十年的發展計劃。為了將所有的將士官吏都調動起來,春耕結束之後,趙頊召開了一次大朝會,大宋將近有三分之一的官吏將領參加了這次朝會,來自各個作坊,各個大商行富豪們也獲準參加了這次朝會。政策的宣傳,思想的統一,大宋又開始了他新的征程。

朝會之後,趙頊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觀稼殿陪著兩宮太後。兩宮太後對大宋缺糧也充滿了憂慮,時常提醒趙頊要向宋真宗學習,重視農業生產。

雖然趙頊不太喜歡那個有點昏庸的宋真宗,然而,很多事情都是兩麵的。宋真宗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宋真宗曾經憂心大宋的糧種不能抗旱,產量太低。特意命大臣去廣州地區,甚至遠涉占城,大力引進占城稻,還自己親自種植。通過事實,說服大臣們推廣占城稻的種植。

水稻是高產農作物之一,在後世大米的產量遠遠超過了玉米番薯等其它高產農作物。可以說,正是因為宋真宗,大宋才能爆發一場農業革命,才能有工商業的繁榮。大宋七成的稅收都來自商稅。可見占城稻的引進,對糧食產量的增加,對商品糧流入市場,促進工商業繁榮的重要性。

後世常說大宋的城市化率高達百分之七十,這誇得有點大。不過,這正好可以證明占城稻所帶來的巨大作用。

又得出兵遠征了。白天陪著兩宮太後,以盡孝道。晚上則和五個老婆,還有孩子待在一起。趙頊後世也有一個女兒,這一世竟然有了五個孩子,而珍妃孫尚芳也懷上了。六個孩子,這在後世根本不敢相象。在後世,即便計劃生育允許,估計也養不活六個孩子。

趙頊感覺有點恍惚,覺得這就是一場夢,可是這個夢太真切了。他不知道這個夢的意義到底在哪裏。國家興衰沉浮本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有什麼好糾結的。趙頊開始是跟著感覺走,一個後世的中國夢驅使著他。可是現在,大軍要出征了,八十萬百姓,四十萬大軍,就要遠離家鄉,以天子之名,四處征戰。或是,他們要埋骨他鄉;或許,他們會榮歸故裏;或許,他們要永遠征戰到底,直到時間的盡頭。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