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軍機內閣(1 / 2)

上京城等大城市絲毫沒有受到出兵南征的影響,甚至與去年相比,顯得更加的熱鬧。人口流動量十分巨大,每天進出上京的人超過了十萬,比世界上其它國家一個城市的人口還要多。

不過,大宋鄉村和一些小城市受到衝擊就比較大了。四十萬大軍出征,四十萬百姓隨同,這樣大規模的征戰對於大宋來說還是頭一遭。很多人家都有子弟在軍隊服役,自然心中頗為牽掛。而近四十萬保甲軍的家屬則要傷感得多,因為這一走,可能就不會再回來了。雖然朝廷許諾了富貴,但是富貴險中求,埋骨他鄉的可能不是沒有,畢竟這是去打仗。

另外,因為與四百萬石糧食要調到前線,大宋的糧價再次提高了不少。許多在工坊中做工的工匠很多都受糧價持續走高的影響,合夥到鄉村購置田產,開辦農場,種田的收入竟然超過了務工。

原本反對變法,反對丈量土地田產的地主豪族,卻因此大發了一筆,出售糧食的收入遠遠超過了開辦工坊。這樣的情況,讓政事堂頗為喜悅,因為政事堂的大部分大臣都是農本主義者。隻有趙頊和王安石頗為憂慮,害怕辛辛苦苦開辦的工坊倒閉。

趙頊和王安石的憂慮有點過頭了,雖然大量的人口又重新流入到農業領域,然而這不僅沒有導致工坊倒閉,反而促進了工坊的壯大。工商業發展過快可能導致的泡沫問題得到了緩解,許多工坊都在兼並中走向強大,有很多的大工坊出現。傳統的手工業作坊正在向大工廠邁進,而大工廠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走的是企業式規模化的發展方式,這進一步提高了工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重要的是,隨著中華帝國的成立,各國都在展開大開發行動,大宋要興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對各種工具的需要也越來越多。商品的降價,以及商品的大規模生產,正好相得益彰。

糧食價格持續上漲,對於大宋百姓來說,這次出兵遠征就是為了更多的糧食。而皇帝已經許諾過,遠征勝利,糧食價格雖然不會暴跌,但是工匠的工資會翻幾番。這意味著糧食漲價讓農民賺錢的同時,通過戰爭勝利,朝廷會給工匠更多的福利和補貼,在工資之外,提高工匠的待遇。

糧食持續漲價,讓周邊各國的糧食也大量流入大宋,因為中華帝國的成立,各國對糧食的出口已經放鬆了。糧價的高昂讓食品加工業發展了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糧食不會遠途交易的慣例,持續增長的糧價,讓糧商想盡辦法克服長途運輸的難題。而政事堂也出台了政策,凡是糧食交易,不征過稅。

不過,現在的趙頊卻沒空理會這些事情,更沒有心思下民間去了解民意,看看百姓是怎麼看待這次遠征的。因為遠征印度已經是既定的事實,是大宋現在唯一的選擇,趙頊更關注的是政事堂怎麼安排軍機內閣的人選以及製定征服印度地區後的管理辦法。

四十萬大軍出征,四十萬百姓相隨,這樣的規模,要處理的後續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大宋的官吏將士沒有一個能閑下來的,都好像在和老天搶時間似的。這也沒有辦法,趙頊這樣的皇帝監督著,督部、鐵臂衛、暗影衛、職方司都在嚴密把關著,不做事的後果就是被罷職還鄉。

上京,政事堂大院,會議廳。趙頊用手指揉了揉太陽穴,一臉疲憊地說道:“呂惠卿不能出任內閣首輔嗎?薛向怎麼樣?”

大宋嚴重缺少指揮過大部隊作戰的名將,導致這次組建軍機內閣找不到一個良將。趙頊有點懷念仁宗朝了,仁宗一朝文武輩出,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個,而這六個都活動在仁宗一朝。而狄青這樣的千古名將也是自仁宗一朝。

國危思將,國難思相。如今大宋國力蒸蒸日上,卻十分不穩固。仁宗一朝的餘蔭還在,趙頊還有司馬光、王安石這樣的良相。宰執的儲備也十分雄厚,有蘇軾蘇轍兩兄弟,有蔡京蔡卞兩兄弟,有範純仁、韓忠彥這樣的名臣之後。還有章惇、呂惠卿、許將等人。

可是,良將就嚴重缺乏了。這和大宋原來的崇文抑武的兵製有很大關係,宋朝兵製最大的編製其實是指揮,一個指揮才五百人。到了打仗的時候,才臨時拚湊起來,安排文臣統兵。

雖然趙頊後來改變了兵製,提拔培養了很多將領,但是時間太短,大部分將領都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現在倒是有三個重量級的良將,王韶、熊本、郭逵。然而,這三個人都已經有了安排,政事堂少不了章惇、郭逵坐鎮,黃頭回紇、青唐吐蕃那裏也少不了王韶、熊本坐鎮。

肖一遠隻是精通海戰,李常是個書生,這場大規模的決定國運的戰爭不可能完全交到他們手裏。趙頊倒是想提拔呂惠卿,可是呂惠卿沒有戰功,年紀又輕,論才幹,他不會輸給章惇。可是章惇在平定西南夷一戰中,立功無數,戰功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