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小兒雜病——紫癜、夜啼(1 / 3)

一、辨證論洽

紫癜亦稱紫斑,是小兒出血性疾病中約一種爲見病證。為血.溢於皮膚粘膜之下,出現青紫斑塊、淤點,壓之其色不退為其特征。紫癜斑塊大小不等,分右不均,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為多。臨床上常伴有鼻出、齒出,甚則嘔血、尿盒。本病屬於血證範疇,中醫古典醫籍中所記栽!“葡萄疫”、“肌紐”、“斑毒”等病與本病有相似之處。此外,本病也分散記載於“出血”、“嘔血”、“尿血”等血證門中。越本上包括丁溫病發斑和雜病發斑兩大類型。本節所論紫癜,主要屬於雜病發斑範疇。也包括現代醫學中的原發性或緡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癱:和非血小板性紫癜。

(一)風熱傷絡

【主證】證見發熱微惡風寒,紫斑微癢,斑色少飣,常呈對稱性分布,四肢較多,尤以下肢為甚,可兼貨關節腫痛,腹痛嘔吐,尿血便血等,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病理】小兒“髒腑薄”,“蓉籬疏”,易為外邪所傷,允以風熱外襲為多見,風熱侵襲肌表,故發熱而微惡風焚。風熱之邪充斥絡脈,故血不循經而溢出。四肢乃諸陽之本,風熱倶為陽邪,陽絡受損,故紫斑多發於四肢,色鮮魟。風性遊走,搏擊血絡而肌膚搔癢。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銀翹散合荊防敗毒散。

1.銀翹散(見感冒“風熱感冒),荊防敗毒散(見感冒、風寒感冒)若皮膚搔癢可加地膚子、浮萍、赤小亙、蟬衣等消風止。惡心嘔吐可加竹茹、枇杷葉清熱止嘔。腹痛便血可加地榆炭、廣木香、苦參清腸止血。尿血可加白茅根、藕節炭、大小薊等涼血止血。關節腫痛可加秦艽、牛膝、製乳沒等活絡。

【病例選要】

浦某,男,8歲,1978年3月15日就診。發病三日,始起徵發熱,咽痛。翌日四肢見散在大小不等之淤點,紫斑上技偏多,有搔癢感,小便短黃。舌苔薄黃,脈浮數。。此係外感風熱,血絡,血溢肌麵為廢。治以疏風清熱,方用銀翹導赤湯加大青葉、桔梗。服藥六付,發熱已,瘙癢止5但紫斑尚未消退,繼守前方去潔梗、荊芥、薄荷,加.紫草涼血活血,守方化裁15劑,紫癜消失,諸證告愈。迄今未複發。

(二)血熱妄行

【主證】發病多急驟,皮膚淤點或淤斑融合成片,斑色深紫,壯熱、煩渴、麵唇紅赤,便幹、尿黃,多伴有鼻贓、齒出,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或滑數。

【病理】熱毒熾盛,邪火內實,故發病急驟。氣分熱毒直迫血分,灼傷脈絡,迫血妄行,故出血傾向較重,不僅皮下出血明顯,紫斑成片,而且伴有鼻齒出血等。熱毒鬱結氣分,內蒸外越,故見壯熱、麵赤唇紅。熱毒內擾心肝,故見煩躁不寧。熱盛則灼傷津液,故口渴、便幹溲赤,舌紅苔罾黃燥,脈弦滑數,皆為熱毒充斥,津液耗傷之征。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見暑溫,暑入營血)若皮膚紫斑量多可酌加藕節炭、地榆炭、三七粉;鼻出 多不止可酌炒山梔、白茅根解毒止血;腹中陣痛者重用白芍、甘草安腸止痛。血尿旭小薊、仙鶴草。便血加地榆炭。

【病例選要】

劉某,4歲,學生,1978年10月25日邀餘會診。患者因皮膚紫癜,經用激素治療一周,鼻出止,但皮膚紫瘢此起彼消,新的淤斑融合成片,且出現劇烈腹痛,便血。小便短赤,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數有力。審此乃熱盛迫血,熱.淤立結,絡損血溢之故。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處方:7尺牛角,生地,丹皮,赤白芍,丹參,甘草,炒枳殼,連翹,知母,地榆炭,大黃,服藥三副,腹痛定,便血止,遂去大黃、枳殼、地榆炭。見其皮膚淤斑未消,舌紅少津,乃加玄參、石斛、紫草養陰涼血。宗方增損,調理月餘而愈。

(三)虛火灼絡

【主證】證見皮膚紫斑時發時止“兼有鼻齒出血,熱盜汗,心煩不寧,手足心熱,口燥咽幹,兩顴發紅,舌紅少津,脈象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