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小兒雜病——胎黃、赤遊丹、臍風、肚部疾患(2 / 3)

二、預防與護理

1.妊娠期間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品。不可亂用藥物。

2.如孕母有黃疸史或肝病史,或曾娩出有病理性黃疸嬰兒者,均應積極檢進和預防。

3.嬰兒出生後應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以便及早考慮病理性胎黃的診斷。

4.注意觀察胎黃嬰兒的全身證候,如有無精抻萎靡,嗜睡,驚惕,抽搐等,以便對重證患兒及早發現和及時治療。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臍部及臀部的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三、文獻選錄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黃疸》:“又有自生下,麵身深黃者,此胎疸也。因母髒氣有熱,熏蒸子胎故也,《經》言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

《幼科準繩·胎黃》:“此胎黃之候,皆因乳母受濕熱傳於眙也。”

《幼科鐵鏡·辨胎黃》:“胎黃由娠母感受濕熱,傳於胞胎,故兒生下,麵目通身皆如黃金色,壯熱便秘溺赤者是也。”

赤遊丹

一、辨證論治

赤遊丹,又名丹毒、赤遊風。以其皮膚紅赤,狀如塗丹,形如雲片,遊走不定而命名。不論成人或小兒均發生,但多見於嬰幼兒,尤其是初生兒發病率更高。赤遊丹的病因,多由局部皮膚損傷,臍部疾患,濕疹、種痘、蟲咬等護理不善,為風火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如邪毒熾盛,則可入髒入腑,內陷心營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證。此 外,亦有因孕婦熱毒壅結於內,遺患胎兒,以致生後熱毒蒸於外而為病。本節將赤遊丹分為風火熱毒與邪毒入營二證,分述如下。

(一)風火熱毒

【主證】發熱惡寒,皮膚局部紅腫,掀熱疼痛,形如雲片,邊緣隆起,界線分明,並可出現水泡,煩躁多啼,舌紅苔白或黃。

【病理】風熱邪毒入於經脈,搏於氣血,外發肌表,故見皮膚紅腫熱痛。邪正交爭。故發熱惡寒。熱擾心神,故煩躁多啼。邪毒入於經脈,隨氣血流行,故遊走全身,發無定處。舌紅苔白,為風熱邪毒內蘊之象。

【治法】疏風散邪,瀉火解毒。

【方藥】犀角解毒飲。

(二)邪毒入營

【主證】患部皮膚掀赤疼痛,壯熱,心煩,唇燥口幹,舌絳苔黃,甚則神昏、抽搐。

【病理】熱毒熾盛,內陷營血,心神受擾,故見高熱、心煩。熱灼營陰,津液被劫,故見唇燥口幹,舌絳等候。甚則邪陷心包,熱盛動風,出現神誌昏澉,四肢抽搐等危證。

【治法】涼血解毒,開竅熄風。

【方藥】神犀丹或清瘟敗毒飲。

【局部處理】

小麵積丹毒,用青黛膏、玉露膏外敷;麵部丹毒和其他部位大麵積丹毒,不宜紮敷藥包位。用三黃湯做冷濕敷,即清潔,又方便,局部熱量也容易蒸發,能迅速起到消炎退腫作用。也可用金黃散適量,大青葉煎水,調敷患處。

(三)病例選要

李XX,女,20天。1984年7月5日診。其母代訴:5日前患兒高燒,煩躁多啼,目眵濃厚,吐奶不乳,胸腹部皮膚紅腫,狀如雲片,遊走不定。經某鄉醫院中西藥治療,症狀反趨加重。餘診:麵色嫩紅,煩啼不休,吐奶,胸腹臀部及兩腿內外側均見小掌大的雲狀片,紅腫灼熱,小便黃少,唇色紅,舌紅少苔,指紋青紫。此係蘊胎中熱毒,外感風熱毒邪,血為火迫,蒸發於外所致。擬瀉火,毒涼血祛風之法。黃連3克,黃柏5克,黃芩5克,梔子6克,竹葉心7節,蒲公英卯克,丹皮5克,蟬蛻3克,燈芯1克外用藥:青黛15克,蛤粉15克,寒水石15克,石膏20克。共研末,清油調勻,用雞羽蘸藥塗刷患處,日二次。

二診:服上方兩劑,及外用藥後,皮膚紅腫灼熱大減,能吃奶,睡眠較好,體溫正常。繼上方藥及外用藥一周後複診,皮膚紅腫全部消失,痊愈。

二、預防與護理

嬰兒出生後,即應保護皮膚清潔、幹燥、避免損傷,更要注意臍部和臀部的護理9以防止感染。若有濕疹或皮膚損傷的患兒,宜及時治療。

三、文獻選錄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赤遊論》:“小兒患赤遊腫痛 者.內有積熱熏發於外,外被風毒所幹,內外相乘,搏於血氣,則皮膚腫赤,其風邪毒氣隨經絡行遊不定,故為赤遊也。若重者隨血氣虛處流注為赤腫,或片或渦,毒漸引大,疼痛難忍,若遊至於心,或毒入腹者,皆能殺人。”

臍風

一、辨證論治

臍風亦稱口風,鎖口風,民間稱四六風,稱為新生兒被傷風。本病係因初生時斷臍用具不潔及助產人員雙手不淨,風冷水濕穢毒之邪由臍帶創口入經絡侵髒腑,引起聚麵撮口,四肢強直,陣陣抽搐的一種疾病。臍風多發於初生七日以內,七日以外者相對較少。發病越早,為 邪毒愈甚,危險性也愈大。本病發病後死亡率很高,故必須確立防重於治的思想,切實做好預防工作。解放後,大量培養新法接生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從而使擠風的發病率大大降低,很多地方已完全消滅了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