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黃
一、辨證論洽
胎黃是指嬰兒出生後全身皮膚、鞏膜發黃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因與胎兒稟賦有關,故稱“胎黃”。本證有生理性胎黃與病理胎黃的區別。凡嬰兒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足月兒出生10?14天黃疸自行消退,襄賦不足的早產兒持續較長,一般情況良好,食欲尚可,二便正常,且無其 他症狀者,為生理性胎黃。於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或黃疸退而複現,或於生後一周甚至數周後始出現黃疸,臨床症狀較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者,此為病理性胎黃。生理性胎黃,能夠自行消退,可不需治療。病理性胎黃多由孕母受濕熱傳入胎兒/或嬰兒於胎產之時,出生之後感受濕熱邪毒;或先天稟賦不足,脾陽本虛,受孕母內蘊之濕所傳;或生後為濕邪所侵,寒濕阻滯;或因濕熱內阻,氣機不暢,肝膽疏泄失常,以致氣血鬱滯,脈絡淤積而發黃。故將本病歸納為濕熱熏蒸、寒濕阻滯、淤積發黃三證,分述如下。
(一)濕熱熏蒸
【主證】麵目周身皮膚發黃,顏色鮮明如橘,常伴有發熱,嘔吐,腹脹,便秘或腹瀉,小便黃赤短少,舌紅苔黃,較重者可見煩躁、口渴甚或神昏抽搐等症。
【病理】孕母內蘊濕熱,傳於胎兒,以致嬰兒出生後濕熱熏蒸,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浸淫麵目肌膚而發黃,顏色鮮明。濕熱互結,故發熱,熱擾心神則煩躁。濕熱內壅,氣機鬱滯,胃失和降,故腹脹嘔吐。濕重於熱則腹瀉。熱結大腸則便秘。濕熱下注膀胱,則尿短赤。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茵陳蒿湯、茵陳四苓湯。
若熱重於濕者,選用茵陳蒿湯;濕重於熱者選用茵陳四苓散。發熱神昏抽搐者旭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病例選要】
徐XX,男,二月,初診:一九八二年二月廿五日。其父代訴:患兒出生後五天左右,全身膚色逐漸發黃,伴周身灼熱,吃乳大減,小便黃赤,大便灰白稀薄。同時左頸部出現一包塊。前往X醫院診治,黃疸指數60單位5鹼性磷酸酶46單位,糞三疸、尿三疸均陽性,眼瞼略腫,鞏膜黃染,診為先天性膽道畸形阻塞性黃疸。建議手術治療,其家長不慼,今來我院就診。患兒遍體麵目鮮黃如橘,舌紅苔黃微膩,大便灰白,腹緊如繃,膚熱灼手,頸左側有一桃核大包九塊,按之質中,表麵光滑,與周圍其它組織無粘連。三關指紋不顯,證屬胎黃,熱重於濕之候。治宜泄熱退黃,淡滲利濕。處方:焦梔子5克,熟軍1克,鉤藤6克,黃荊子6克,銀花6克,鮮竹茹6克,生蒲黃5克,陳皮4克,茯苓6克,甘草1克,每日一劑,連服二劑後,瘰塊明顯縮小,膚黃漸退,灼熱大減,吮乳稍增,守前方再進二劑。膚黃退淨,消除。三月七日複查:黃疸指數4單位。惟患兒體質虛弱形神疲,食乳尚少。用健脾養胃之法,共服十餘劑而告愈,隨訪半年,病未複發。
(二)寒濕阻滯
【主證】麵目皮膚發黃,顏色淡而晦暗,或黃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欠溫,納少易吐,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甚或腹脹、氣短,舌淡,苔白膩。
【病理】本證多為患兒先天不足,脾陽虛弱,以致濕從寒化,阻滯脾胃,故證見麵目皮膚發黃、色淡而晦暗,寒濕內蘊,中陽式微,故見神疲身倦,納少易吐,四肢欠溫,雖小便短黃,但大便溏薄灰白,甚或腹脹氣短,陽氣不足,濕鬱難化,故見膚黃日久不退,舌淡苔膩之候,溫中化濕。
【方藥】茵陳理中湯。
【病例選要】
張X,女,50天,住濰坊發動機廠宿舍。因發黃,嘔吐,腹瀉半月餘,經治療無效而來求診。患兒係第一胎,足月順產,發育可,無畸形,精神萎靡,時而煩躁,陣陣啼哭,形體瘦弱,麵色及皮膚黃而無光澤,猶如煙熏,兩目白珠暗黃,腹脹而軟,無包塊,肝能觸及在肋下1厘米。劍下2厘米。脾未觸及。嘔吐頻繁,大便稀挾奶瓣,色白。1日7~8次。指紋暗青,舌淡苔白。曾在他院服中藥未效。根據患兒上述諸 症,診為陰黃。治宜溫脾燥濕,降逆止嘔。方用黨參9克,扁亙10克,柴胡4.5克,半夏6克,丁香1.5克,茵陳6克,炮 薑3克,茯薈6克,丹參4.5克,厚樸、甘草各3克。服上方2劑,嘔吐減輕,大便1日2?3次,皮膚黃疸略退,舌淡苔薄指紋暗青。仍以上方去扁亙加附子1克,萊菔子4.5克,服2剤,腹脹消失,乳食增多,大便色黃粘稠,1日2~3次,但吐奶又重,再以原方去厚樸、萊菔子加木香2克,陳皮3克,丁香加至2克.繼服3劑,並囑其母謹慎喂養。1周後黃疸退淨,乳食轉正,二便如常,舌正常,苔薄白,指紋青,又君子湯旭減,遂愈出院。
(三)淤積發黃
【主證】麵目皮膚發黃,顏色較深而晦暗無華,日益加重,右脅痞塊質硬,腹部脹滿,神疲,納呆,食後易吐,小便黃短,大便灰白,或見淤斑,出血,唇色暗紅,舌見淤點、苔黃。
【病理】濕熱內蘊,氣機鬱滯,血行不暢,則漸成淤積,濕淤交阻,肝膽之疏泄失常,膽汁不循常道而橫溢肌膚,故麵目皮膚深黃而晦暗,大便亦灰白不黃。肝為藏血之贓,血淤不行,故肝髒腫大,久則淤血積聚而見右脅痞塊質硬。氣機鬱滯,脾失運化,胃失和降,故見腹部脹滿,神疲,納呆,食後易吐等症。淤血內阻,血不循經而妄行,故可見出血,淤斑。唇舌暗紅,舌見淤點,亦為淤積之征。
【治法】化淤消積。
【方藥】血府逐淤湯(《醫林改錯》)當歸、生地、牛膝、紅花、桃仁、柴胡、枳殼、赤芍、川芎、桔梗、甘草。
若小便短黃,便結,苔黃者,可加用茵陳蒿湯。
【病例選要】
患兒謝X,男、70天,患膽道鬱積綜合症50多天。X醫院診為“膽道阻塞”建議手術,家長不願,經他人介紹來所求治。訴其患兒嘔吐,眼目、皮膚發黃,大便色白,症狀逐見加重。在我所各項檢查中,除肝肋下5厘米,黃疸指數20、1分鍾膽紅質1.62毫克,凡登白定量3.2毫克,定性:直接雙相反應,間接陽性外,餘項均正常。細觀患兒色黃而褐,馮老認為:色黃而褐為氣滯血淤,肝脾腫大為 塊,治法應有別於一般黃疸,除清熱利濕外,還應活血化淤以消利膽。處方:茵陳蒿湯加減(菌陳14克,金錢草14克梔子,膽草,鬱金,桃仁,竹茹各6克,紅花3克,炒枳實4克)四劑。藥盡後複診,麵目皮膚黃染消退,餘搜黃,大便幹結吋白,幹嘔等症,遂以上方加廣藿香四劑。再診時諾症漸愈,囑服初診時方十劑,藥盡後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