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具有溝通天人,進行人神對話的功能。古人極其重視祭祀祖先、祈禱神靈的活動,這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動之一。禮作為古人表達意義世界的儀式,成了人世間與神秘世界聯係的媒介,曆來被古人所推崇。孔子愛禮、重禮、推崇禮。《論語·八佾》記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還提出了人們對待祭祀的態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可見孔子對禮的真誠虔敬之心。而且在祭祀敬神的問題上,不能有一點馬虎。在孔子的觀念中,禮貫穿每個個體生命的一生,伴隨著每個生命的開始與終結,陪伴每一個人完成其生活的旅程。故而,無論是居於高位的統治者,還是身為底層的子民,皆以對祖先和神的虔誠、尊崇、敬畏和忠心祈禱、祈福。
禮是維係家庭和睦的有效方法。孔子對孝的解釋是:“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而孝的作用和價值則更為明確,《論語·學而》記載:“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可見,《論語》中,孝不僅保持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本義,而且更強調了它在人文關係中的地位,在盡孝與盡忠之間找到了責任這個契合點,進一步擴大充實了孝的內容,使之係統化,把家與國必然地聯係在一起。孝不但要養親,還要敬親愛親,真正成為人的道德需要和行為準則。最後還賦予孝以政治內涵,使孝最終指向忠,為君王治理天下服務。所以,孝作為一種對家庭生活和人的約束力,不僅可以維係家庭的和諧,還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寧,同時也是為人之本。
綜上所述,在《論語》一書中,禮既顯示出了規範社會秩序的強大的社會功能,同時,也體現了對於提高個人修養所具備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魏冬,河北省張家口教育學院;李晉暉,河北省張家口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