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語》中“禮”的意義和作用(1 / 2)

文藝理論研究

作者:魏 冬 李晉暉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論語·陽貨》)由此可見,禮樂的內容和作用不隻限於玉帛鍾鼓。在《論語》中,禮作為一種約束力具有十分廣泛的意義,它既是維係社會倫理秩序的可感的製度,又是社會人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同時還是表達意義世界的種種儀式。這些內容,無論是在古代抑或是現代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論語》中,禮雖然散見於各章之中,但認真讀來亦不無體係,且論及透徹充分。

禮為治國方略之一,其一表現在正名上。孔子認為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因此,“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這是孔子宗法倫理觀念的反映,但卻在當時乃至後來的社會中實為治國的法寶之一。它約束著君臣各處其位,各司其職。因為在孔子看來,欲行事必先正名分。《論語·子路》中說:“子路問孔子:‘衛國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古人認為,名份是極為重要的事情,有了名分,才能明確責任,各就各位,盡職盡責。但是孔子在強調人倫綱常的同時,也不乏禮讓精神。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論語·裏仁》)亦即以禮讓的原則和精神治理國家,既能使國家得以治理,又能使人倫綱常得以保障,更主要的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儒家提倡用禮,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達到“知和而和”,所以,禮便成為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法寶之一。

其二是執政的國君和從政的大臣必先以“恭己”之禮約之,國方無事。《論語·衛靈公》說:“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己矣。’”孔子揭示了舜治國安邦的方略之一就是真正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而且要“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君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述而》)此外還需謙遜禮讓。《先進·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回答曾皙的問話時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其三是用禮統治教化百姓為治國上策。《論語·衛靈公》:“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即使身居上位,智、仁、莊具備,卻“動之不以禮,未善也”。這其中的禮就是社會的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行為規範,而且以禮治民,則國泰民安。《論語·為政》中,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樣的國家怎能不太平祥和。而且孔子這樣來比較一個國家中君與禮的關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這雖然有一定的偏見,但卻從某種意義上強調,禮在一個國家中的作用和意義要大於君,它成為一個國家能否發展強盛的根本之一。

禮是人安身立命之本。禮是立之本,而知禮、學禮在儒家的思想裏是人走向社會最基本的要求和準備。在古人看來,立命是人生旅途的第一步,若不能立命,則無法躋身於社會,仕途為官則更無從談起。所以,孔子對他的兒子伯魚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對此“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可見,孔子對他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沒有偏愛,而且還告訴他,要想立於社會,就要學習“禮”,沒有捷徑。否則一個人就無法完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人生曆程。

禮是修身養性之法。禮是外在的手段,又是內在的人倫道德。上文提到孔子對正名的重視,那麼,對於不能正確對待自我身份,無視君臣關係的人,孔子則鄙視之。《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因為,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他自己對待貧富的態度,他對子貢問其貧富問題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證明: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除此之外,從孔子的言行中還能看到人自我修養的作用和意義。孔子是這樣回答林放問禮之本的問題的:“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再有同篇中:“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節儉樸素的生活作風、虛心學習的治學態度、相互尊重交往原則等作為禮的重要內容,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良好的品德修養。不僅如此,還要能夠分辨是非,努力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那麼,禮對於一個人真的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嗎?《論語·泰伯》中說:“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反而,“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論語·學而》)。由此可見,禮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隻有“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才能去其野、棄其史、拋其蠻、擲其矯。通過長期恭敬的執禮,使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久而久之影響其內在的氣質精神,最終達到世人所崇尚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