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飽滿的熱情 精湛的技藝(1 / 2)

——談閔惠芬二胡演奏中情與技的結合

藝術經緯

作者:邢麗萍

閔惠芬是我國當代傑出的二胡演奏家、公認的民族器樂大師。這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國外是享譽世界,在國內深入民心。人們看到:每當閔惠芬一上舞台,一種令人信服的藝術風采就感染著每位聽眾,從而肅然起敬地去聆聽她那不同凡響的琴聲。聽她演奏的二胡獨奏曲《江河水》,我們仿佛進入了烏雲滾滾、江水沉沉的藝術境界。我們仿佛看到了一位慘遭不幸的中國婦女,麵對滔滔江水訴說世間的不平,聽到她發自內心的呼喊。從閔惠芬的拉弓中發現自己在顫抖,從閔惠芬的揉弦中聽到自己的心在抽泣,使人極度傷感。聽閔惠芬演奏的二胡獨奏曲《長城隨想》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們早已忘了她曾與死神緊緊地糾纏在一起。她的音樂給人增加了生的欲望,使人們領悟到存在的快樂及召喚人們把盲目的消極力量轉變成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量。

一、環境影響

閔惠芬的演奏,熱情、動人而不媚,情感氣勢與神韻合而為一。這是她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受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等而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

江蘇被稱為“二胡之鄉”。閔惠芬1945年11月23日(農曆)就出生於江蘇宜興鄉下一個名叫“彎鬥裏”的小村莊。那裏小橋流水,翠竹環繞,如詩如畫。宜興地處太湖流域,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那如詩如畫的水鄉風光、那江南絲竹、蘇南吹打、佛曲民謠、彈詞灘簧……無不展現著厚重的吳越文化底蘊,在那裏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二胡演奏家、優秀的作品。養育出了劉天華、阿炳、陸修堂、孫文明……這些傑出的民族音樂家。她的父親閔秀騫自幼喜愛音樂,是劉天華的第三代弟子,會演奏二胡、琵琶、古箏等多種民族樂器。曾師從楊蔭瀏、儲師竹等大師學習音樂理論及二胡、琵琶、古箏。閔惠芬從小對音樂很敏感,並經常和母親一起去觀看和尚與道士在各種祭祀中的音樂演奏,主要是江南絲竹和蘇南吹打。回到家裏又常聽父親演奏二胡。故她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或家庭環境的影響。在她後來的演奏及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閔惠芬的第一首原創二胡獨奏曲《憶江南》就是以江南風光為背景的。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加之閔惠芬絲絲入扣的演奏,盡情地讚美了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並抒發了閔惠芬熱愛家鄉、讚美家鄉的真實情感。聆聽這首樂曲,不禁使我想起一首李白的詩;“江南好,風景舊曾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人們仿佛看見了風光秀麗、碧波蕩漾的江南美景。進入了閔惠芬琴聲中的那個“陽春煙景,萬物向榮”的境界,從中獲得了回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二、精湛的技術

在二胡演奏藝術得以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琴人數成倍增長,技術難度不斷上升,技術種類不斷拓展,這其中真正能悟到二胡演奏藝術之深刻內涵、奧妙所在,而做到用嫻熟的技藝手法表達、創造音樂意境的聲情並茂的大師級人物並不多見。要達到神閑心靜、心手自如、怡然醉心、聲情並茂這樣一個高的境界,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但閔惠芬做到了。惠芬的二胡演奏藝術之所以達到如此感人肺腹的境界,在於她靜湛的技藝及高雅格調的高度統一。她的演奏除了典雅秀美的音色變化及深沉內在、樸實無華的情感宣泄外,還表現在她那嫻熟自如、靈活多變、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術上。她左手運指幹淨、清晰,揉弦豐富多彩,尤其對各種滑指技巧掌握得更為精到;她右手運弓鬆弛、飽滿細膩、生動,尤其是快弓、頓弓、跳弓、拋弓、飛弓等高難度運弓技巧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同時她右手運弓氣勢宏大、感情豪放,並給人以內在及獨特的戲劇效果。在雙手配合方麵,無論是速度、力度的同步進行,還是非同步進行等都能協調得很好,尤其是在換把、換弦、換指時,雙手同樣是十分協調,以至達到極其靈活、自如、精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