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飽滿的熱情 精湛的技藝(2 / 2)

翻開閔惠芬的演奏史,我們可以看到,17歲的她於20世紀60年代初在“上海之春”全國首屆二胡比賽中演奏的《空山鳥語》,包含著在當時年代中的高難度技巧,在該曲中第三、四段,以飛快的速度進行著同音換指,換把(包含四分音符三連音的連續進行)等,不僅僅是過去的年代裏拿下它很艱難,就是現在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拿下它,必須得花一定的氣力。上世紀60年代她演奏的《三門峽暢想曲》和《豫北敘事曲》就純技巧而言,在當時已達到二胡界的第一。在《豫北敘事曲》中,無論是第一部的三個樂段在情緒、力度、速度上的轉換和控製,還是第二部高把位的跳把,力度上的轉換都顯得十分精確和自然。在《三門峽暢想曲》中,首先是“引子”部分處理得特別精巧。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變化,力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內外弦的變化幾乎在同一時刻進行。閔的演奏給人一種開闊飽滿、激情奔放之感。

三、飽滿的情感

精湛的技術是為表現音樂服務的。她如饑似渴地吮吸傳統的民間音樂、戲曲音樂養分,認真學習詞曲、詩歌、文學、曆史,在廣闊的藝術海洋中遨遊,探尋、求索一種表達民族魂魄的音韻、律動。閔惠芬強調:“在二胡曲的練習和技藝的訓練時,隻是機械地一個個去照譜子落實滑音、打音等記號,也是不能奏效的。一定按原汁原味的東西,從捉摸民族的樂韻,感情味道入手才能對頭,把充滿韻味的二胡練習曲當成基本功來看待。”我們知道裝飾音是表現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一個重要手段,例如:在練習中,不同地方、不同民族在演奏同一種符號時,演奏時的鬆緊、快慢、強弱也有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演奏者多唱民歌、戲曲、曲藝,加強民間音樂的積累。閔惠芬在演奏《長城隨想》第二樂章時指出,“把技巧融合在音樂的表現中,以我的感會,其關鍵在於聯想,這個聯想包括對場麵環景的聯想,也包括對作品特有的精神氣質和內在情感的領悟刻畫。通過演奏者豐富的聯想,才能將感受的東西升華為各種感情,從而轉化到手上,運用嫻熟的技術技巧,使樂器發出充滿活力的音響,便進入到自由王國的境地,然後可以全力以赴地進行藝術創造,使我們能在毫無技術包袱的情況下展開想象的翅膀,通過音樂演奏讓人們感受到某種意境和情感。”

綜上所述,使我們充分認識到演奏隻有注入音樂的情感或情緒,注入文化或美學等內涵,我們的演奏才能真正服務於我們的演奏內容,才能達到形式美和內容美的高度統一。而閔惠芬的演奏正是把情感與技術完美地結合,使觀眾感受到了音樂作品的魅力,並與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傅建生.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

【2】許講德.全國二胡演奏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吳紅菲.劉文金二胡作品的題材,技法和體裁【N】.中國音樂報,2003-04-26.

(作者簡介:邢麗萍,鄭州師範專科學校音樂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