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代工業設計中的傳統美學(1 / 2)

藝術經緯

作者:葛俊傑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美的審視已經從精神領域擴展到物質生產領域。物質生產領域中美和精神生產中的美一樣,豐富又多種多樣。它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認識設計之美

ICSID前主席亞瑟·普洛斯說:工業設計是滿足人類物質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於想象力的開發活動。設計不是個人的表現,設計師的任務不是保持現狀,而是設法改變它。

可以看出,設計的核心是一種創造行為,一種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區別於兄弟藝術門類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獨創性,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

設計之美的第一要點就是“新”。“新”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創造性的。隻有新穎的設計才會邁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設計之美的第二要點是“合理”。一個設計之所以被稱為“設計”,是因為它解決了問題。而設計之美的第三要點是“人性”。設計是為人而設計的,服務於人們的生活需要是設計的最終目的。自然,設計之美也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

設計中的美學包括功能美、形式美、社會美、藝術美。功能美即基於作品的結構及其使用材料而體現的美,這種美是與物體要實現的功能分不開的。形式美是基於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而展現給人的美,主要包括物體的色、形、聲、質地等要素,同時也與作品的整齊、均衡、比例、對比、調和息息相關。社會美、藝術美:它們體現的是某個社會群體由其生存現狀、曆史等而來的審美價值觀。

二、認識傳統美學

認識中國傳統美學概念,一定要把握中國美學發展的特點。首先,在中國曆史上,自先秦諸子以來,到漢魏的王充,再到清代的王夫之,許多哲學家同時又是美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存在了大量的美學思想。其次,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等)不但都有自己獨特的體係,而且各門傳統藝術之間,往往互相影響,甚至互相包含。第三,除美學的理論形式之外,在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大量工藝品之中,也體現出了豐富的美學思想。

數千年來,許多哲學家、美學家、藝術家不斷地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從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美學體係,這個體係中蘊藏了中國文化的傳統精髓,從思想到行為上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國人。

(一)傳統美學中儒家“和”的思想

儒家以“和”為美,就是在進行審美創造和評價時要具有整體意識,“和”而不“分”。因此在古代藝術家把“和”的觀念應用於造物工藝上,主體就體現在形式與功能的適度結合。因此在古代工藝產品中講究和諧,講究節製。過分強調設計中的某一方麵,必然會導致“失和”。

(二)傳統美學中道家“天人統一”的思想

“天人統一”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看法。莊子美學所讚揚的自然風格的美,成為中國藝術、設計長期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引申到設計中就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也就是產品設計中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統一,即“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三)傳統美學中其他諸子百家“務實”的思想

在諸子百家的爭鳴中有很多涉及到工藝理論和美學思想,這些理論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指導了後世的工藝美術實踐。戰國末期的荀子提出“萬物之美可以養樂”。戰國初期的墨子主張“先質而後文”,認為,“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這是實用第一、審美第二的工藝觀,也是極樸素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