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送回國2-稀缺(1 / 2)

的時候沒有覺得,長大後,越來越現一個絕望的現實,那就是窮人更窮,富人更富,貧富差距是在逐漸拉大的。 Ww WCOM一直以為這種差距是因為富人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社會資源,所處的平台不一樣,視野也不一樣,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資本不一樣,但是還有一個很大的差距,就在於心態!也即窮人覺得自已很窮的心態,從根本上否定了自已。因為我沒錢,所以我沒有閑錢去投資,去充實自已,去學習知識和技能(從而獲取更長遠的回報),去娛樂和朋友同學聚會保持社交聯絡,不能夠經常參加甚至避免社交活動(從而使自已的交際圈更為狹窄,缺乏人力資本);因為我沒有時間,所以我壓根不能考慮以後的事,以後的事以後再,看不見的東西不要來煩我,眼下的事就足夠我焦頭爛額了,甚至還得透支下一件必須完成的事的時間。拖延,不斷的拖延,好不容易這件事k了,下一件事又會因為上一件事耽擱了太長時間變得更為緊迫,於是人們總是在抱怨時間不夠用;因為我很孤獨,所以我太想讓別人喜歡我了,要怎麼做呢,這句話好不好,欸,他是什麼反應,是不是討厭我了?唉,我肯定又無趣,又沒有魅力,我怎麼這麼沒用,在這麼重要的事上表現得糟糕。而事實上,別人並沒有這麼覺得,孤獨者也並沒有更無趣或沒有魅力,問題在於他們太多專注於自身的稀缺。

而一旦人們專注於自已的稀缺,“唉,我怎麼這麼窮”,“啊,我沒有時間了,別來煩我”,“怎麼辦怎麼辦,來不及了”,“我好孤獨,大家都不喜歡我,看,他們又沒有理我了”,整為著生計而焦頭爛額,這裏要怎麼辦?考試就明了,怎麼這麼快,書都還沒看?糟糕了,我做不完了,早知道我提前一點準備就好了,我真糊塗,昨還跑去看電影,啊啊啊啊,煩死了,為什麼我就不能早點做呢?於是,你的心就被占得滿滿的,通俗一點講,大腦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根管子,而帶寬就是你能夠處理信息的能力。一旦滿腦子充斥著眼下的問題,你的帶寬就被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就像一條擁堵得水泄不通的馬路,隻能看見眼下的問題,而管子外的東西全部被你屏蔽在外。成為一隻坐井觀的青蛙,隻能看見狹的井口所能望見的空,而那的一隅以外的空全部拋在腦後,所謂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即“盲視”。即使意識到這件事現在不處理,可能在更遠的未來造成更大的傷害,我們也顧不了那麼多了。所以我們節食總是失敗,當麵對誘惑,我們會屈從於當下的快樂,享受食物的美味,而要付出長期而持續努力的節食和鍛煉總是顯得那麼艱難,一個的意外,就足以打亂我們所有的計劃,把更長久以後,遠到難以看見的成效終於排除在我們的“管子之中”,意識之外,好像忘記了瘦身,健康的飲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與收益。我們不斷的拆東牆補西牆,好不容易以全副精力應付了當下的麻煩,可是下一個麻煩又接踵而至。因為我們在上一個麻煩中時,往往下一個麻煩就在不經意間孕育了,而我們總是聚焦於自已眼下的問題,無視甚至助長了下一個問題。就像給家裏買一袋大米添置一項需要的大型的家用電器好像總比給孩子接種疫苗,給癌症買保險,甚至給地震來一個風險保障要來得可靠和必須的多。人們總是低估概率事件的生概率,於是銀行提供的利率的貸款總是收效寥寥,而民間針對數額如應付婚嫁送的彩禮所需的費用的高額利息的貸款卻日漸猖獗。而這樣的結果,無非是付出更大的代價,讓我們的資金壓力像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變得愈貧窮。

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稀缺在這裏或許可以用工作記憶來指稱,但顯然稀缺的意涵更深。它值得是一種心態。當你形成稀缺心態時,就等於默認自已是貧窮的,自已是忙碌的,自已是孤獨的。一旦我們形成這樣的認知預設,你就會不斷重複著貧窮、忙碌與孤獨,惡性循環。你所有的創造力,所有的認知能力,所有的執行力都耗在無意義的糾結中(當然,真正的窮人,忙碌的人的這些考慮都是必要的,隻是或許我們可以把視線放得更遠一些,如何避免認知局限,稀缺所帶來的“管窺之見”,從而避免更加貧窮,忙碌與孤獨)。稀缺造成的帶寬負擔,就像有一台轟炸機一樣在我們的腦袋裏嗡嗡得響個不停,噪音狀態下或人失眠時大腦不受控製地告訴運轉,我們無時無刻不出在焦躁與憂慮中,把李大釗的話反過來就是,“玩也玩不好,學也學不好”,即使我們出去放鬆,我們也會在不自覺地在想那件讓我們憂心的事,顯得心不在焉,甚至會降低人的智商(讓人變笨),使我們更加難以控製衝動,降低執行力。而這種心態所產生的效果相當於IQ評分中的1分,14分,直接就能將你的智商從“普通”提升到“出眾”(或打成“低能”)。在執行控製力上,對印度甘蔗農的研究顯示,處在貧窮狀態時的響應度要比在富裕狀態時慢11%,而且還會犯下比後者多出15%的錯誤(要記住這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狀態下的表現)。多麼驚人!僅僅是人的認知態度不一樣,稀缺心態所造成的智商和執行力產生多麼大的波動。可見,或許我們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蠢,那麼沒有毅力,僅僅是由於我們的稀缺心態所致!(當然還可能有其他各種複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