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於永正老師的教學藝術具有鮮明的審美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當是審美的多重角色的自然綜合這樣一位美的使者。首先,於老師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他能發現教材的美、發現孩子的美、發現生活的美、發現自己的美,所以,在於老師的課堂,他給我們打開的是一片美的天地。其次,於老師為教學內容找到了最好的,有時簡直無可替代的那種表現形式,使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再次,於老師還有很高的表演技巧,他實質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比如他的京劇,我想是在語文教育界唱得最好的,當然也是唱京劇的教語文教得最好的。他的眼神、他的形體、他的動作,惟妙惟肖。羅伯特·特拉弗斯曾說:“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於其他任何表演藝術,這是由老師和那些觀看表演的人的關係所決定的。”這種觀點可能會引起爭論,但其中包含某種程度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因為於老師的語文課是審美課堂,所以聽於老師的課,大家都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
第五,於永正老師的教學形成了卓異的風格。歌德說:“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風格。”怎麼理解於老師的教學風格呢?對於老師的教學風格,我最為推崇的是厚重、大氣,同時他的那種自然、那種精致,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於老師講,他要讓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細節都經得起推敲,但是於老師給我們看到的好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內在的精致。我想,要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我曾經企圖用三句話來闡述風格的形成:第一句話是說風格是時代的印記。不管什麼人,他的風格有這個時代的烙印,從這個角度看,就需要關注於老師的思想前沿、技術前沿、審美前沿,關注他所領悟、把握、創造的那些東西。第二句話說風格有風土的滋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於老師是江蘇人,江蘇的風土特征一是潮濕的“濕”。潮濕是人無法忍受而又不得不忍受的,這就使江蘇人,使江蘇的老師往從容、淡定、厚實、厚重的方向走;二是“水”,水是靈動,水氣是豐盈的,水還有隨物賦形的特點,這就使江蘇的老師往靈動、往創造性方向走;三是繁體字的“蘇”,鬱鬱蔥蔥、魚米之鄉,富足而生精致,因精致而更加富足,這是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於是,江蘇人有了精致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第三句話是說風格是心靈的音樂。首先是心靈的純真,於老師全身心愛著學生,獻身事業,於老師有著赤子之心,這是心靈的底色;其次是心靈的相通,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心靈是在不斷交流,不斷對話,不斷相知的;然後是心靈的輝煌,教學藝術往往能使學生帶來審美的高峰體驗,彼時彼刻,師生精神升華,心靈交響,達到輝煌的境地,那是一種教學的化境!在我看來,於老師的教學風格是有“蘇派教學”的共同元素的。當然,同中有異,他又有屬於自己的聲音,這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作為一個語文教學工作者,有機會與於老師,與張慶老師、袁浩老師這些德高望重的老師們打交道,我經常會想到卡夫卡的一句名言:“我通向我的同仁的道路是非常之長。”我們氣喘籲籲地在他們後麵趕,看到他們不服老,不肯休息,還在不斷往前走,這使我通向他們的道路更是非常非常的長。但是,我們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們的這種狀態是中國小語界的大幸,特別是中國小語界青年教師的大幸。所以,我們衷心地祝福於老師和各位老先生青春永駐,永葆童心!
(楊九俊,研究員,中學特級教師,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本文係作者在於永正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