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課文裏的反麵角色開發正麵效應(2 / 2)

2. 討論、辯論。課文中的反麵角色有時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認知衝突。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可能對人物的判斷會有所差別。這個時候,如果能夠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思考,並讓不同的觀點在課堂上得到碰撞,相信一定可以產生智慧的火花。針對特別的話題,展開討論,或者辯論,可以讓學生對反麵角色的認知更加全麵。《螞蟻和蟈蟈》一課中的故事分成夏天和冬天兩個部分。在學生讀完夏天的課文內容後,我組織話題討論:“你覺得螞蟻和蟈蟈不同的做法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學生議論紛紛。再接著教學冬天的課文內容時,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對後來的結局更加期待,對於不同角色的故事發展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對文章主旨的感悟也會更加深刻。

3. 對角色進行評述。既然在課文中出現了正反兩麵的人物形象,對於形象的辨別與分析就顯得很有價值。抓住反麵角色的個性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論述,可以更有效地認識、剖析、解讀形象,揭示反麵教員的警示意義。像《徐悲鴻勵誌學畫》一課中的外國學生。一開始很不禮貌地說中國人學畫是成不了才的,這樣的言語、態度刻畫出了一個典型的反麵角色形象。但是不是在這個外國學生的身上就隻有反麵的效應呢?其實不然,在課文的結尾處又出現了關於這個學生的描寫。他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結尾處的描寫,讓這個人物形象變豐滿了,由開始時的不尊重,到後來的態度轉變。原本的反麵角色身上也出現了正麵因素。設計本課教學時,讓學生針對外國學生前後態度的對比進行人物評述,學生能做到客觀看待,言之有理。

4. 續寫、改寫。課文中塑造的反麵角色一定具有鮮明的特點與個性,而這種特點與個性也一定是以故事和情節作為背景而表現出來的。抓住反麵角色的形象特點,進行故事情節的續寫、改寫,甚至再創作,都有利於學生對人物形象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也同時加強了寫作水平的鍛煉與提高。《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中,嘲笑小駱駝的小紅馬形象就是個反麵角色,可惜它在課文中隻是在開頭出現,針對此處“留白”,我便組織學生進行續寫,“如果小駱駝又一次遇到小紅馬,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呢?”在很多學生的筆下,小紅馬改變了原先的態度,向小駱駝認錯道歉,他倆成為了朋友。這樣,就讓反麵角色的轉變顯現出了正麵的效應。

(作者單位:南京市長江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