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閱讀積累,突出閱讀興趣和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目標。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應該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甚至終生。新“課標”中首次對課外閱讀提出評價建議:“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麵,進而考察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重視課外閱讀,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製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也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

(2)規定閱讀方法和技能目標,強調閱讀實踐。新“課標”十分重視閱讀過程的展開和閱讀方法的培養,強調學生是閱讀實踐主體,“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多元對話中,學生獲得閱讀體驗,習得閱讀方法,增長閱讀技能。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程目標,結合年段特點、文本特點有梯度、有重點地實施教學,要進一步研究和細化各項目標的達成方法、手段,通過課內外閱讀相結合,閱讀和口語交際、習作相結合,讓學生經曆更多的閱讀體驗,在實踐中獲得閱讀方法和技能。

(3)分類明確各種文體閱讀目標,強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技能。新“課標”對閱讀各類文章從思想內容、篇章結構、語言表達三方麵提出了基本要求,教學中尤其要加強後兩個方麵的指導。值得一提的的是,新“課標”首次提出“非連續文本”的概念。當前中小學語文教材大都集中在以文學類為主的連續文本上,連續文本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隨著多媒體閱讀手段的介入,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非連續文本逐漸增多,例如,產品說明書、憑證單、廣告、地圖、清單、時刻表、目錄、索引等,加強非連續文本的閱讀能力,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4)強調語文知識的運用,反對概念化解讀。新“課標”中關於詞語、句子、標點符號,語文常識等均有目標要求,但是,語文知識的學習一定要和課文閱讀、習作相結合,要在應用中理解、體會,反對脫離語言實際的概念化講解、習練。

3. 習作

(1) 興趣為先,自由表達。無論是第一學段的寫話還是第二、三學段的習作,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自信心是“課標”的一貫要求。無論是寫記實作文還是想象作文,都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是寫作的起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由寫作,寫出個性,寫出自我,表達真情實感。

(2)梯度練習,逐步提高。寫作能力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寫作能力的形成也非一日之功。新“課標”的寫作目標要求和評價體現了一定的梯度,第一學段重在對寫作興趣的培養,如“對寫話有興趣”“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第二學段鼓勵學生大膽習作,如“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想象等;第三學段明確寫作要求,通過觀察、想象等能夠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學習修改習作。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年段目標和重點,有針對性的指導。

4. 口語交際

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而口語交際教學卻一直未能引起中小學教學的足夠重視。新“課標”主要從口語交際的態度和習慣、技能要求等提出了學段目標。第一學段重在鼓勵學生自信表達;第二學段通過學習轉述、複述、講述、討論等方式獲得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口語交際的教學一定要和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和閱讀、習作相結合,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提高交際技巧。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種“交際場”,通過有興趣的話題引發交際行為,加強過程性指導,提高口語交際課堂的實效性。

5.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學生多種能力綜合培養和發展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是多種能力的共同發展;要和其他課程的學習加強溝通,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升;要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自然,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校和教師要製定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和方案,在綜合性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表達、學會合作,培養學生作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本文節選自《河北教育》(教學版)2012年第21期,

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