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金融專家(1 / 1)

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金融專家

封麵人物

一、個人簡曆

1987年至2000年就職於中國人民銀行連雲港市中心支行;2001年至2002年調任於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2002年8月至今就職於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現任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金融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中國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理事、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世界經濟發展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國際金融學會理事。2013年聘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金融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

二、研究領域及觀點

陶士貴教授長期致力於國際金融、金融製度、科技金融、農村金融等領域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在《中國軟科學》、《財貿經濟》、《改革》、《國際金融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早在1991年5月的《中國金融內參》上發表了《人民幣彙價雙軌合一的構想》,而我國在1994年1月1日才正式實施人民幣彙率並軌,實行人民幣單一彙率製。在1991年5月的《金融研究》上刊發了《“返投資”的弊端和減少“返投資”的有效措施》,國內較早發現一部分國內資金通過在境外注冊法人企業後返回國內投資,進而享受外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並未達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目的,提出應該從製度上填補漏洞。對人民幣自由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問題作了超前的深入研究,較早地提出了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目標問題(1992年12月《財貿經濟》),明確指出邊境貿易應成為人民幣自由兌換的突破口(《國際貿易問題》1996年第3期),提出了人民幣實現內部可兌換的國際借鑒與路徑選擇(《國際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建立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幣自由彙兌圈,逐步實現人民幣區域化(《管理現代化》2002年第5期),提出了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在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前,先行實現人民幣的國際普遍可接受性,同時指出中國外彙管理體製改革的目標不應該界定為人民幣自由兌換,而應該是國際收支均衡,人民幣自由兌換應該是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手段而非目的。近年轉向了外彙儲備運行及安全的研究。分析研究了我國外彙儲備的形成機製(《改革》2011年第11期),論證了外彙儲備累積、貨幣被動創造與經濟轉型升級的邏輯關係(《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提出要對中國外彙儲備管理體製進行改革(《新金融》2012年第10期),人民幣國際化條件下要對外彙儲備功能做進一步延展(《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研究了美元量化寬鬆政策對中國外彙儲備的收益與安全的影響,提出了非正常狀態下中國巨額外彙儲備安全及對金融產業的影響(錄入由馮剛主編的《經濟發展風險與維護產業安全》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編,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版),構建了中國外彙儲備的安全評估與預警指標體係(《中國軟科學》2013年第9期)。

三、主要學術成就和榮譽

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3BJY171)《應對軍事衝突的中國外彙儲備風險防控研究》,教育部規劃項目(10YJAGJW015)《巨額外彙儲備對中國經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CSJ002)《長三角共同推動金融製度創新研究》、2010年江蘇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江蘇發展創新型經濟的科技融資工具選擇和金融產品創新研究》、中國科技協會《大學畢業生起薪調查》,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多項。出版專著《中國銀行業製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擔任《金融學》、《國際金融》教材(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版)的副主編。

論文《人民幣境外存量的估算及其對我國貨幣供給量的影響——基於人民幣跨境交易視角》獲江蘇省第九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通過人民幣升值抑製通脹難以成行》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一等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增長的中國樣本分析》獲江蘇省國際金融學會2014年優秀課題報告評審一等獎,同時獲世界經濟發展學會2014年年會優秀論文。獲南京師範大學2009至2010年度和2013至2014年度優秀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