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投行籌建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策略(1 / 3)

亞投行籌建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及應對策略

當代論壇

作者:何長征 王鑫

【摘要】 為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向外渠道,同時助力“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實施,中國在“內外交困”的經濟形勢下發起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建。亞投行作為新局麵新形勢下誕生的一家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實現國內過剩產能的轉移乃至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其麵臨的嚴峻挑戰,並作出相應的應對。

【關鍵詞】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一帶一路” 機遇 挑戰

一、亞投行成立的背景

1、國際方麵

(1)危機後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金融危機作為全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分水嶺,對全球經濟格局有重大影響。危機發生後,雖然世界經濟格局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但是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原有的經濟地位已經開始受到挑戰。美國借用自己的金融霸權地位,推動量化寬鬆政策,大印鈔票,經濟呈現出低開高走世態。拖累於歐債危機,目前歐洲區經濟依舊處於疲軟狀態。日本大力推行的“安倍經濟學”,在早期對經濟的提振的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後期推動乏力。與發達經濟體表現形勢截然相反的是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穩定發展。但是同時中國也麵臨著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國內經濟結構亟待改革,外資流出速度加快等嚴峻問題。新形勢新局麵下,世界關注的焦點都不由地移向了中國,如何在新一輪的經濟改革中取得突破,謀求創新,從而有效地推動自身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所有經濟體都密切關注的問題。

(2)國際多邊金融組織改革步履維艱。目前的金融秩序依舊沿襲著二戰後美國製定的遊戲規則,一些重要的國際性金融組織和區域性金融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一直牢牢地掌控在西方經濟體的手中。而如今世界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組織在最初設立時遵循的依照經濟體量來分配投票權的規則卻沒有跟上時代要求。中國現在GDP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但在IMF中的投票權卻僅為3.7%,遠低於美國的17%,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也遠遠不足。而在亞開行中,美國和日本各占總股本的15.6%,日美同盟也一直控製著亞開行行長職位,從成立至今行長一直由日本公民擔任。發達國家過高的投票權使得亞開行成了維護其自身國際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工具,與促進亞洲經濟發展、消除貧困的目標漸行漸遠。在這種“無力推翻政權,隻能另起爐灶”的情況下,成立反映自身利益訴求的國際性多邊金融組織也成了新興經濟體的共識。

(3)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亟待改善。雖然最近幾年亞洲地區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但是其暴露出來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同樣令人堪憂。在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雙重要求下,擴大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亞洲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從現在到2020年,亞洲地區每年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要將達到7300億美元,而世界銀行更是估計高達8000億美元。

2、國內方麵

(1)國內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產業升級刻不容緩。三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峻,經濟發展初期的人口紅利已經開始逐漸消失。而且,根據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上半年報告》,當前國內在多個重要的製造業領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其中水泥、鋼鐵、平板玻璃、煤炭等產業領域其產能利用率不到80%,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現象。同時人民幣不斷升值,外彙儲備連續攀升,外貿需求更是一蹶不振。在多重不利經濟因素的作用下,如果能通過擴大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形式,將國內的過剩產能輸出,並實現亞洲地區的互聯互通,不僅能釋放亞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還能有效地提高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