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礎設施建設經驗豐富,裝備製造業已形成一定實力優勢。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中國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正是通過“鐵公機”的大量修建,既消化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又在短期內有效地刺激了經濟發展。中國已經在公路、鐵路、水利、航道、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在相關的裝備製造業領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實力優勢。如果能夠將這些經驗技術輸出到亞洲其他地區,在這片肥沃的市場領域不斷開疆擴土,必定能給中國企業帶來較好的投資回報。
二、亞投行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促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帶一路”貫穿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地區,是世界上最長的經濟合作帶,如果能在絲路基金的基礎上,積極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一國際性融資平台,必能明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實提供最為有力的金融支撐。另外,“一帶一路”又能推動國內的部分傳統行業過剩產能的轉移,為中國企業爭奪海外市場,獲取投資回報,乃至間接拉動國內經濟增長提供助力。
(2)提升中國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亞投行作為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關於亞洲發展建設的補充,其在區域金融中的作用會得到逐步提升。根據各國簽署的《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金是1000億美元,初始認繳資本目標為500億美元,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中國作為發起方,將在資本認繳初期提供500億美元,在投票權中占據主導地位。亞投行可以為中國提供施展影響力的舞台,推動中國與多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提升中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和金融地位。
2、挑戰
(1)亞投行的組建和運營經驗不足。中國作為亞投行的發起者,並沒有組建大型國際金融機構的豐富經驗,在股權份額、投票權分配以及決策機製方麵都麵臨著不小的困難。研究現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的治理模式和經驗,又避免陷入它們現今所處的官僚化困境中,所以仍需要各創始成員國之間相互蹉商和反複博弈。同時,結合地緣政治利益,滿足不同創始成員國的利益訴求都需要一定的政治智慧。此外,在亞投行的實際運營中,麵對跨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如何應對潛在投資風險,直麵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環境保護等可持續發展問題,都需要相應的技術指導和規劃設計。
(2)亞投行還將麵臨來自其他國際金融組織的激烈競爭。自二戰以來,發達國家一直主導著世界的金融秩序,如今突然蹦出來一個由新興經濟體主導的金融機構,自然會遭到那些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和壓製。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作為老牌多邊金融組織,在信用評級和組織運營上都已相對成熟。為了牢牢把握住國際金融的話語權,這些發達國家主導的金融機構必定會對亞投行構成巨大競爭。
(3)人才培養和儲備不足。中國經濟雖然經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但是各產業的增長速度不一,尤其是中國的金融業並沒有跟上國際經濟的發展要求。國內的金融和銀行人才還無法與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高端複合型人才相抗衡,離亞投行所要求的那種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還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