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兩千五百萬朋友和一個敵人(1 / 2)

美國公眾對大炮俱樂部的所有細節都懷有強烈的興趣。他們每天關注著委員會的討論。這次試驗涉及到了數字、還有未能解決的力學難題,試驗的進度等,這些都對他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從開始實施到試驗完成總共需要一年的時間,但這段時間公眾並沒有對其喪失興趣。選場地、製砂模、鑄造哥倫比亞大炮、危險的裝火藥工作,這一切都更加激發了公眾的好奇心。因為炮彈一旦發射出去,隻會在公眾視線內停留十分之一秒,隨之迅速消失,至於接下來它在太空中怎樣運動、變成什麼樣子、以什麼樣的方式在月球著陸等,這些隻有一小部分有特權的人才能親眼看到。所以,試驗的準備工作、實施的具體細節備受公眾的關注。

一件突如其來的小插曲更激發了這種純科學性質的喜好。

“巴比康計劃”使他的發起人贏得了眾多的崇拜者和朋友。可是,盡管這些可敬的崇拜者人數非常多,但並未包含所有人。合眾國各州隻有一個人反對大炮俱樂部的試驗。他抓住所有機會對這個試驗進行猛烈的攻擊。也許是緣於人的天性吧,這唯一的反對使巴比康的感覺更敏感了。

當時,他很清楚這個反對意見的原因,知道這個唯一的敵意從哪裏來,也明白它為什麼夾帶著私仇舊怨,最後,還知道這人為什麼會產生了這個反對意見。

這位頑強堅持的敵人,大炮俱樂部主席從來沒有見過他。多虧沒見麵,否則這兩位人物肯定會產生某些不快。這位對手和巴比康一樣也是科學家,他高傲、自信、大膽、粗暴,是一位十足的美國佬。人們稱他為尼切爾船長。他住在費城。

所有的人都知道南北戰爭期間軍艦鐵甲和炮彈之間的特殊鬥爭。炮彈極力摧毀鐵甲。鐵甲頑強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從那以後,南北大陸各州的海軍就徹底改頭換麵。甲板和炮彈以從沒有過的激烈程度展開著競爭,一個變重,另一個就以一定比例變厚。那些裝有巨型大炮的軍艦在堅固的甲殼保護下,馳騁在大海上。那些莫尼托號、梅裏馬克號、威考遜號拉姆一特奈斯號、在穿上了防止敵人炮彈的盔甲之後,也發射了一些巨型炮彈。他們不希望用別人對待他們的方法再去對付敵人,作戰技巧正是建立在這條不道德的原則之上。

如果說偉大的炮彈鑄造者是巴比康,那麼尼切爾就是英勇的甲板鍛造者。一個日夜不停的在巴爾的摩鑄造著炮彈,另一個絞盡腦汁地在費城鍛造著甲板。他們的思想觀點是完全對立的。

一旦巴比康發明了一種新型炮彈,一種新型甲板立即就會被尼切爾發明出來。大炮俱樂部的主席一生都致力於把甲板炸穿,船長則致力於阻止被炮彈炸穿。這種競爭異常激烈,最後發展成他們兩人之間的私人恩怨。在巴比康的夢中,尼切爾扮成了堅定的鐵甲,巴比康像炮彈一樣在鐵甲前撞得粉身碎骨。而在尼切爾的夢中,巴比康成了他的穿透炮彈。

雖然他倆走的是大相徑庭的路線,兩位科學家必將在最後的決鬥上碰到一起的。幸好這兩個對國家都非常有用的公民,被一個六十英裏的距離隔開了,而且他們的朋友為他們之間設置了很多障礙,因此他們從未碰麵。

截止到現在,究竟是哪方勝利,我們並不是很清楚。雙方取得的成績很難讓人做出一個合理的判斷。不過現在看來,最後可能是鐵甲輸給炮彈。

但是,一些學者對此抱有懷疑。在最近的幾次試驗中,巴比康的錐形炮彈在尼切爾的甲板前像大頭針一樣掉到了地上。那天,那位費城的甲板鍛造者以為獲得勝利,於是就不再把對手當回事。可當巴比康將普通的六百磅榴彈炮代替錐形炮彈後,船長的甲板又被炸壞了。對於這些榴彈炮彈,雖然它們速度一般(使用的火藥重量僅為榴彈炮重的二分之一),卻可以把最好的金屬鍛造的甲板擊破、炸穿,炸得粉身碎骨。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勝利似乎屬於炮彈了,可是尼切爾在戰爭結束的同一天,完成了一個鑄鋼造成的新型鐵甲!那可是同類中的完美作品。它向世界上所有的炮彈發出挑戰。船長把它運到華盛頓的試炮場,鼓動巴比康來擊碎它。但是已經停戰了,巴比康就不願再做這種試驗,因此他沒有去。

尼切爾為此大為惱火,提出不管怎樣形狀的炮彈都可以向他的甲板挑戰,實心的、空心的,圓的還是錐形的都可以。主席堅決不願損害他最後的成功,拒絕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