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都一議或許是利國利民,不過有利也有弊,參議員反對此議並非隻是誤解。”萬磊頓了頓,正色道:“當年我們決定在北平建都,除了因為北平是始興之地的原因外,也是出於多方麵的考慮的。大華民國以鋼鐵與軍工立強國,鋼鐵工業與軍事工業都集中在遼東與華北地區,定都北平可有效地控製這兩大重工業區,如果草率地遷都,這恐怕會引起國家不穩。”
“這,可是...”劉誌忠聽萬磊這麼一說,有些慌亂,他事先沒有想到,定都北平是萬磊力主的,現在說要人家遷都,這不是要人家自打嘴巴嗎。
“定都北平這已經是即成事實,我也是不支持遷都的。不過治國也講究因時製宜,隨著對西部控製範圍變廣,中央加強對西域的控製也是必然之舉。既然如此,我們何不搞多都製,在北平之外再多設一到兩個首都。”
“多都製?先生您的意思是一國兩都?那會不會造成政出多門啊?”劉誌忠能作為周天壽的專使,政治頭腦肯定是清醒的,立馬想到問題之所在。不過萬磊隻是否決遷都,並沒有否決定都西安,這也讓他暗暗佩服:萬先生還是萬先生,公私分明啊,為人處事不帶個人恩怨。
“多都製是指把原來全部歸於一個首都的職權部門分割開來,放到另外的城市去,比如說軍委,完全可以放到西安去,以加強對軍隊的控製力,比如說分管經濟的各部委可以放到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去,加強對工商業與財稅的控製,而北平作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統籌各個分都的工作,這樣並不會政出多門,還能節約不少行政成本。”
萬磊頓了頓,又道:“為政之道講究包容與妥協,用建新都來代替遷都一議,應該不會遭到太多的反對聲音。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建議,至於大總統怎麼取舍,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嗯,萬先生說的有道理,我定會將原話如實回稟大總統。不過萬先生如果能給大總統寫一封信,這就更有說服力。”劉誌忠也開始覺得多都製是一個好辦法,不過他並不是最終決策人,所以想拿到萬磊的親筆信,這樣才好回去交差。
“好吧,我明天會把信給你,不過我可說好了,這是私人信件,要歸檔封存,不可對外傳播。我提議搞多都製一說,也斷不可對外界公布。”萬磊正色道,他可是知道的,如果讓外人知道多都製是他想搞的,肯定一呼百應,不過這會嚴重削弱大總統的權威。
“在下明白,不該說的話絕對不說。”劉誌忠忙保證,他可是當過精忠衛的,知道有些話可以聽,但是絕對要爛在肚子裏。
“這就好。”萬磊滿意地點點頭,其實他早就給周天壽寫了一些私信,不過怕信件被公開影響到大總統的威信,所以一直沒敢寄出。現在劉誌忠來的,可以委托他把這些信秘密地帶回去。
這些私信中當然不是什麼哥們感情,而是萬磊對時政的一些憂慮,其中最大的憂慮就是大華民國的前程問題。要知道,大華民國征服印度之後,隻剩下少數不成氣候的敵人了,而缺少外部的競爭,國家就易於喪失進取的動力,國民也會因此而變得懶散與墮落,這可不是民族之幸。
除了對民族墮落的擔憂之外,讓萬磊揪心的還有經濟危機,大華民國搞的是資本主義,而且發展了十多年了,生產規模很大,市場也日漸飽和,如果再這樣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勢必會在幾年內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甚至會引發大蕭條。
不管是政治問題還是經濟問題,其實歸結起來就是一個問題:大華民國擴展幾近極限,不能再盲目地擴張了,是時候穩下來消化擴張的成果了。
萬磊除了大談大華民國的隱憂之外,也專門提出將在五年內在大東洲建立一個新國家的想法,這個國家將叫大夏聯邦,將采用聯邦製,與大華民國並存,既是合作者又是競爭者的關係,因為唯有相互競爭,民族才能有進步的強勁動力。
當然,大夏聯邦並不是想建立就建立的,得有足夠的人口才行,萬磊雖然沒有向周天壽開口要人,但是還是希望周天壽暗中開一個口子,準許大華民國的公民申請移民大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