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移民法案通過之後,大量移民湧向大東洲,大東號與剛剛投入使用的仁州號和禮州號輪流往返於大沽港與終遠港之間,平均每個月給大東洲運來一千五百餘移民者,有了這一股生力軍的加入,大東洲的殖民開發進度加快,移民軍控製的地域也越來越廣。
華曆十四年,移民軍開始沿大東河北進,沿河設立諸多城堡,逐步控製住了位於大東河流域內的信州、知州、止州、定州等大片區域,同時也驅逐大批當地土著,捕獲了大批奴隸。
隨著移民者的增加和控製疆域的擴大,大夏聯邦成立的條件基本具備,萬磊開始著手建國事宜,殖民爭戰之事都委任給各級將領。萬磊的計劃是建立一個聯邦製的大國,與高度中央集權的大華民國不同,大夏聯邦治下的各州有很高的自治權,隻要不違背聯邦憲法,不脫邦這兩大前提,各州之間可以有自己的法律,有自己的民兵隊伍,還可以有自己的選出來的議會和州長。
至於聯邦製與中央集權製孰優孰劣,萬磊並不敢斷言,他在大東洲采用聯邦製,一是考慮到現實,畢竟大東洲開發之初,各州之間聯係並不緊密,如果搞中央集權,這會限製地方各州的活力,不利於殖民開發。
二是考慮到民族的長遠發展,所謂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大華民國搞中央集權,為了保險起見,大東洲這一邊就不應該再用中央集權,以免以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兩邊采用不同的政體,就算任何一個政體出了問題,這也不會傷到民族的根基。
另外,將成立的大夏聯邦與大華民國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萬磊也想看看這兩個采用不用政體的國家以後誰發展得更好,而這一種競爭的關係也能讓兩個國家的領導者心存一定的壓力,逼使各方的領導者不斷進取並完善各自的政體。
華曆十五年年,設立大夏聯邦的先期籌備工作已經完成,移民軍控製的仁州禮州智州信州知州止州定州靜州這八州已經成立州一級政府,並選出了聯邦議員,彙集到大東城召開立憲會議,並準備選舉聯邦總統。
除了移民軍控製的八州之外,不屬於移民軍係統,由原琉球國王武寧領導的義州也派出了代表參加這一次會議,並且有意於加入大夏聯邦,成為聯邦中的一員。
武寧這樣做,其實也是出於無奈,他統治的義州多山脈少耕地,這幾年來發展速度緩慢,隻是控製了沿海一些金礦區,根本就控製不了整個義州。而他治下的區域又鮮有新的移民者加入,靠手上僅有的幾百人,連一艘船都沒有,就算手上有金子也隻能靠萬磊給他貿易的活路,如果不加入大夏聯邦,他那小小的義州遲早會被邊緣化。
經過為期兩個多月的議會商討,大夏聯邦憲法審議通過,這一部憲法與大華民國憲法並沒有多大的不同,隻是增加了厘定中央與各州之間所擁有的權力範圍的條款,同時也規定各州的州長由該州公民選舉產生,並不由聯邦任命。
聯邦憲法一經通過,議會就開始選舉聯邦總統。其實這也不用選了,因為議員都是萬磊手下的部將,萬磊直接以全票當選大總統。他這一次當選,也開創了一個前無古人,且後無來者的先例——一人先後成為兩大國的開國大總統。
不過,在聯邦製之下,聯邦大總統的權力比之集權製下的民國大總統要小得多,隻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行政首腦和海陸兩軍統帥,實際上聯邦政府對各州隻有有限的征稅權,征兵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作為聯邦政府的首腦,聯邦總統的權力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