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計劃加水利振興計劃兩大重拳出擊,大華民國很快就挽回了經濟頹勢,從華曆十九年起,經濟危機就被擊退,大華民國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此同時,大夏聯邦與南華民國也開始整合資源,逐步建立自己的工業體係,整個華夏聯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華曆二十年,鐵鉉以力挽經濟狂瀾之功獲得絕高人望,成功連選連任,也就在這一年,在小東洲奮鬥了五年的周天壽及其支持者們宣布大周聯邦成立,並要求加入華夏聯盟。
大周聯邦與大夏聯邦采用同樣的政體,不過大周聯邦內部隻有四個州,分別修州齊州治州和平州,修齊治平,取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隻是小東洲在自然環境與資源富集程度上遠不及大東洲,特別存在大片雨林地帶,那裏根本就沒有開發到,所以人口多集中在少數地區,很多地方隻是名義上占領。
即便如此,萬磊也第一個發文承認大周聯邦政府的合法性,並與該國互交國書,並劃定了領土與領海的範圍。有了萬磊的支持,大華民國與南華民國也不好多說,隻得同意大周聯邦加入華夏聯盟,原來的三國聯盟很快就變成了四國聯盟。
華曆二十二年四月,管了二十多幾政務的鐵鉉因為積勞成疾,於五月初三日不幸去世,成為大華民國第一位倒在任上的大總統,而作為華園幕僚長的趙全節也成為第一位代總統,並且在參議院的表決同意下,成為新任總統。
按照慣例,每一屆大總統卸任或者辭世,都能得到晉封,鐵鉉就得封安國公,隻是鐵家不願意遠走海外,所以並沒有拿封地,參議院最終通過決議,給鐵家一筆為數不小的獎金,足夠鐵家三代生活無憂。
趙全節接過鐵鉉留下的大好局勢,也開始大展拳腳,在他上任不久,北平軍就開入烏思藏,而且隻用一年的時間就平定了烏思藏地區,使得印度與中原真正連成一片。
烏思藏地區是高原,並不是什麼好地方,不過作為練兵區倒也不錯,趙全節作為武將出身,自然尚武,他下令各軍區每年抽調一成兵力到高原去訓練,以此打造更加頑強的軍隊。
華曆二十三年六月,北平軍黑海艦隊與北平軍鎮北軍區聯合對拜占庭帝國用兵,以閃電戰的方式奇襲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有一千多年曆史的拜占庭帝國覆亡,而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也變成了大華民國的控製範圍。
華曆二十四年,東南半島上的占城緬甸南掌真臘等小國相繼進行公投,最後決定並入大華民國,從此,除了歐羅巴、阿拉伯半島和一些零星的海外島國之外,大華民國占領了中洲所有區域,而且領域內再無敵手。
華曆二十五年,被分化政策“摧殘”了二十幾年的倭國日薄西山,北平軍出兵十萬殺入本州島,倭人全無抵抗之力,短短的半年時間內,被逼走投無路的倭國天皇簽署了靖國協定,倭國向大華民國投降,所有倭人作為二等居民,被遷移並打散安置到海外,一個有一千多年曆史的民族就此消逝。
大華民國大展神威之際,大夏聯邦與南華民國卻在努力發展,隨著移民的增加和本土人口的增長,兩國開發的地域越來越廣,工業越做越強,就拿大夏聯邦來說,聯邦不但控製了大東洲大部分區域,還在靜州地區建立起了新興的重工業基地。
相比於大華民國的重工業基地——遼東,靜州的條件更加得天獨厚,靜州北有五大湖區,南連大東河,水資源豐富,水上交通便利,周邊有豐富的鐵礦與煤礦,大夏聯邦計劃在五大湖邊建立一個鋼鐵基地,甚至於有意遷都於此。
南華民國也不落人後,在從大華民國引進了一批淘汰的設備之後,把優先發展的重點放在了毛紡和棉紡,保證衣食自給的同時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重工業基礎,並開始發展海軍力量,向南占領了很多海上島嶼,捉到很多奴隸,國勢也開始大張。
雖然聯盟中各國都在積極擴張國勢,但是內部並沒有發生什麼摩擦,因為有聯盟條約管著,四大國團結一致都是向外擴張,而聯盟內的競爭也多是科技、教育和經濟方麵上的競爭,幾乎不搞什麼軍事競賽。
華曆二十六年初,萬磊再次卸任大總統,由他的學生,新當選的於謙繼任,而萬遠則從仁州州長的位子上下來,到聯邦就任國務大臣,萬勝則到定州軍政府去就任,帶軍隊圍剿盤踞在山脈中的土著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