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嗎?
觀察
作者:黃劍輝
2014年10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簡稱WEO)。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基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達到17.63萬億美元,而美國僅為17.42萬億美元。部分外媒以《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為標題報道這一消息,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提出的著名彙率決定理論。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彙率決定於它們單位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例。
購買力平價反映國內購買力而非國際購買力。市場彙率與PPP彙率通常並不一致。研究表明,市場彙率容易受到短期衝擊的影響而常常偏離PPP彙率,並且從長期來看,市場彙率向PPP彙率收斂的速度也比較緩慢。而在國與國的貿易交換過程中,使用的是市場彙率。相比而言,一個國家對外購買力的高低更依賴於市場彙率。此外,導致發展中國家基於購買力計算的GDP偏高的食品、醫療等商品和服務,多屬於不可貿易的本地化產品,也無法轉換成為國際競爭力。
盡管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仍然麵臨底子薄、發展質量不高、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需要理性客觀地看待“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PPP是一個進行國別比較的方法,這一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並不能準確反映兩國綜合實力的對比。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首先需要正確認識和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以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為目標,轉變以GDP為導向的思想,盡快設計和提出科學的政府考核體係,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具體來說,首先是既要看增量,也要看存量。GDP是一段時期內國內創造出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和,是增量的概念。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需要通過多年的積累。中國改革開放僅30多年,與歐美國家近百年的財富積累相比,一年的GDP規模超越美國,無法說明中國經濟已經超過美國,尤其這個“超越”還僅體現在PPP的計算方法上。
二是既要看總量,也要看人均。我國的人均產出依然較低。通過對中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的人均GDP對比可以看到,中國的人均GDP僅高於印度。人均GDP的低下一方麵反映我國勞動生產效率不高,另一方麵,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絕對值仍然較低。
三是既要看增量,也要看質量。隻有增量而沒有質量,隻能帶來低水平的重複建設,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而無法形成財富的有效積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依賴資源消耗型的粗放型增長,科技含量低,資本投入的回報率日益降低。經濟結構不合理,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製約著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國家和企業大而不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尚遠。
四是既要看經濟,也要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負荷已經達到極限,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治理刻不容緩。法治建設、政府治理機製、社會管理體製的水平還比較落後,改革與完善尚需一定的過程。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帶來社會亂象,新的核心價值觀亟待重塑。這些問題與人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緊密相關,也是實現中國夢不可回避的問題。
五是既要看國內,也要看國外。GDP是一定時期內國內商品和服務的總和,GDP反映生產能力;國民總收入(GNI)是一定時期居民收入的總和,反映國民的富足情況。巴西、中國、俄羅斯的GNI略低於GDP,德國、日本、美國的GNI均高於GDP。這與發展中國家是資本輸入國、發達國家是資本輸出國相一致。我國人均GDP水平已經達到資本輸出的條件,並且正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資本輸出的能力和機製都將大大加強,融入全球經濟的程度將不斷增大,未來的關注重點可能需要從GDP轉向G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