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第一次來到烏鎮的晚上,他的夫人、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丁乃竺就接到了丈夫的電話,電話那頭難掩興奮和激動:
“你真的應該到這個地方來看一看。這個地方很特別。”經常在世界各地旅行的經曆,讓丁乃竺覺得賴聲川不會輕易被一個地方打動,但當她踏入烏鎮的一瞬間,同樣感受到“驚豔”:“西柵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它本身就像一個巨大的舞台,這裏所有發生的人和事,都像是這個舞台所發生的一切。”
常年參與世界各地戲劇節,讓賴聲川和丁乃竺感覺到烏鎮的某種可能性:“全球很多地方都有戲劇節,但隻有英國的愛丁堡戲劇節和法國的阿維尼翁戲劇節被大家記住了,為什麼?蘇格蘭的城堡很多,法國的城堡也很多,但戲劇強大的生命力讓這兩個地方滋生出一種活的新的東西,讓這兩個地方被大家記住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既然如此,那麼,烏鎮也可以。”黃磊、賴聲川關於“戲劇節”的想法,與本來就打算做藝術節的陳向宏一拍即合。於是,陳向宏帶著賴聲川一處處考察古鎮裏可供利用的老宅,賴聲川挑選了6處“爛到不行”的老建築,自己畫圖紙設計,改造成小劇場。丁乃竺則開始在世界範圍挑選合適的劇目和戲劇人,排檔期邀請他們參與第一屆戲劇節。“烏鎮同阿維尼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為世界遺產,空間相對封閉,我不知道遊客會怎麼想,如果換作是我,在烏鎮住上一周,白天閑逛,再看個五六部戲,是很過癮的一件事。”
但戲劇節畢竟需要一個大型的現代劇場,陳向宏很快又拍板決定建一個。賴聲川找來了自己的好友、台灣知名建築師姚仁喜,就這樣,一個耗資4億多元的工程就在烏鎮景區入口處開工了。緊趕慢趕,這個充滿設計感的劇場建築終於在3年後完工,而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就在這樣不可思議的“瘋狂”裏誕生。
黃磊、賴聲川對於能在3年內把烏鎮戲劇節辦起來感到十分高興,而對陳向宏來說,他所想的遠不止一個戲劇藝術夢,而是這個小鎮的未來。
探索文化轉型
自去年開啟烏鎮戲劇節,並連續兩屆大獲成功後,讓陳向宏覺得一個新的轉折點到來了。“烏鎮從一個觀光小鎮變成一個度假小鎮,現在,我們想要做成一個文化小鎮。”在陳向宏眼中,江南古鎮多,同質化的更多,開始做文化旅遊景區已不在少數,大多有兩種形式。聲名在外的“印象係列”是一種,而辦各種旅遊節、選美等節慶活動是另一種。“這兩種都不適合烏鎮。烏鎮是個安靜的小鎮,需要更契合的文化。”
陳向宏第一次感受到戲劇的氛圍和力量是2006年,他受黃磊之邀去上海看《暗戀桃花源》,“那一次,我發現原來戲劇可以吸引這麼多年輕人。”對於黃磊和賴聲川而言,戲劇節是一種夢想,但對嗅覺敏銳的陳向宏而言,這意味著更現實的前景:“中國的戲劇,正在一個走向大眾的過程中。我們現在介入,是有先發優勢的。”
戲劇節開幕時,烏鎮大劇院邊上的木心美術館正在興建,木心的好友、著名畫家陳丹青將擔任任館長。“我敢說,中國再沒有第二個‘小地方’能夠辦成這樣的活動。”即使素來充滿批判精神的陳丹青,也毫不吝嗇自己對陳向宏的認可,稱這個“烏鎮的孩子”是“民間英雄”:“烏鎮成功完全源自於陳向宏的‘人治’。”
別人眼中陳向宏“一擲千金”,在黃磊眼中,陳向宏是個夢想家:“他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麼龐大的接待工作和資金投入,看不到當下的回報,但夢想是一種很大的力量。文化小鎮是一個長遠的戰略。戲劇節並不是烏鎮的未來,大劇院,木心美術館等都隻是他計劃的一部分。”黃磊說,這樣遠大的夢,基於陳向宏一個“可愛的想法”:“他希望烏鎮的孩子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孩子一樣,從小就有戲看,從小在這裏就能接觸到國際級的戲劇、美術,將來也會有自己的戲劇社團。他是烏鎮人,對自己故鄉有很深的感情。”
戲劇本身很難掙錢,即使不算先期投入的5億元硬件建設,戲劇節一次性邀請劇目、青年競演和各種活動接待的花銷,也有幾千萬元。通過票房甚或門票,都很難在短期內收回成本。而陳向宏顯然誌不在此,他相信有“內容、概念、環境”三大品牌,烏鎮可以實現文化小鎮的全麵轉型。
“2004年烏鎮是一個觀光旅遊小鎮,現在是一個度假小鎮,新世紀可能又是一個轉折點,我們走到文化小鎮。這三個的關係,我覺得說文化小鎮已經調處了旅遊的概念,某種程度上,它既跟旅遊有關聯,但是我覺得又跟旅遊又是分開的,它是個更龐大的計劃。如果說烏鎮能夠成為真正的文化小城,國際意義上的文化小城,它有內容,有概念,有環境,我相信它的輻射帶動遠遠比光是旅遊來得深遠,來得廣泛。”
在陳向宏看來,“不說對與錯,我們非常認真在探索,我們至少是有理想,有抱負地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