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大清帝國對於洋人的態度,卑躬屈膝,極盡獻媚,和大多數西方國家關係和睦。洋人不僅買槍買炮買軍艦給大清國,甚至組織洋槍隊,替大清帝國消滅太平天國以及東撚,兩路造反派已經被消滅殆盡。
但大清帝國最為擔心的國家就是北方的鄰居“北極熊”俄國,因為俄國有吞並大清帝國的野心,趁著新疆動亂,占據伊犁地區。
其次是法國,兩國在安南已經打過一仗,劉永福率領一支“中和團黑旗軍”在河內近郊擊斃法軍統帥安鄴,逼迫法軍退出北圻地區(紅河兩岸地區)。所以劉永福被安南國王封為三宣副提督,所部黑旗軍也北圻合法化,成了不歸安南調遣的邊防軍。如今常駐安南北圻地區,劉永福的黑旗軍已有三千人的規模。
而英國突然變成大清的友誼之邦,國家大事,還會向著大清國,政治利益麵前,沒有永遠的敵人。李鴻章和新上任的英國公使威妥瑪剛簽訂完成一筆軍艦交易,兩艘鐵皮軍艦的合約剛完成。
但是李鴻藻和翁同龢入主上書房,清流派的愛國熱血衝動又有了市場,恭親王奕訢在此時拋出李國樓的陳條,正是拋磚引玉,狠狠打壓清流派的氣焰。因為李國樓陳條裏,有一條就是說大清不能輕言開戰,誰敢陳述和“八國聯軍”開打,就讓他們上前線去,若是不敢去前線,就回老家養老,別光說空話。
幾名皇親國戚和一品大臣手裏都拿著李國樓陳條的副本,正在養心殿上打嘴仗。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請求皇上,讓他去練兵。而文祥在另一邊譏笑翁同龢快五十歲的人,隻會在演武場揮揮令旗,練出來的兵,也是假把式,不懂兵的人,不要誤人子弟。
李鴻藻沒有去聽翁同龢和文祥打嘴仗,而是看著手裏的陳條,心裏感覺奇怪,一個新科進士,還沒有正式邁入朝堂,為何要在朝會上談論李國樓的陳條呢?李國樓的陳條已經在總理府衙門討論過,十一條的內容,朝堂上的重臣早已知道。當時恭親王並沒有支持李國樓的主張,而是狠狠的痛批了其中好幾條主張,連陳條旁邊的批注,沒有幾句好話。為何突然改弦更張,把無關痛癢的,當時隻有九品官頭銜的李國樓的主張,讓兩宮太後和皇上來傾聽。李國樓的陳條裏,雖然不同意和洋人開戰,認為大清國依然需要臥薪嚐膽,遵循韜光養略的策略。但好幾條和洋務派不和,而且有很大的分歧,為何恭親王、李鴻章、文祥,三人聯合在一起捧這麼一個年輕人呢?
醇親王奕譞遵循千言不如一默,靜靜的坐著研讀手裏的陳條,誰也看不出他心裏想什麼?其實不用去猜,養心殿的人都知道,奕譞在等慈禧太後發話,太後娘娘怎麼說?他的風向標就往哪裏飄。奕譞才情絕佳,善於書寫詩詞,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專出神童,每一代都有文采冠絕的人。皇族裏最有才華的三位“皇叔”就在養心殿裏坐著,他絕不是沒有思想的人,而是為了在朝堂之上屹立不倒。聰明人選擇了明哲保身,奕譞一逐字逐句的研究陳條旁邊恭親王的批注,長時間憋著不說話,也是要有真功夫的。
慶親王奕劻早已憋不住了,他有什麼不知道?李國樓要獻給李鴻章一千萬兩白銀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心裏隻有二個字“恨”“嫉”,恨隻恨他沒有撈到好處,所以在沒有得到好處以前,他是不會說李國樓好話的。奕劻是個貪財之人,出自他門下的人,都要賄賂他巨額錢財。奕劻屬於有錢好說話的人,欲壑難填的貪欲,讓他惱恨李國樓拜在恭親王門下了。
慶親王奕劻心裏知道,李國樓是天子門生,以後就是同治皇帝的嫡係。又被兩宮娘娘取中探花郎,前途不可限量。今日朝會就是在不停的談論李國樓的陳條,就是說慈禧太後要用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