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軍機處會議(2 / 3)

隆宗門軍機處門口,立著一塊鐵牌,上書:後宮不得入內,違令者斬。

進入軍機處,正房中間放置一個軟榻,這是皇帝坐的地方,上麵還有一張小書桌。旁邊放置幾張紅木椅子,兩張椅子中間的書桌放置文房四寶,這是軍紀大臣坐的地方。右側牆上懸掛有雍正皇帝親書的《報喜紅旗》,這裏就是大清軍事中心,一個在皇宮裏裝飾得頗為簡陋地方,卻做到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極致。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雍正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大清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大清帝國封建中央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製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之職掌主要是:掌書諭旨,參讚軍國機務,參議重要政務及刑獄;用兵時則考其山川道裏、兵馬錢糧之數,以備顧問;文武官員的簡放、換防、引見、記名、賜與,以及擬定對外藩朝覲者的頒賜等。軍機處無正式衙署,其辦公處所設於內廷隆宗門內,稱為值房,無專職官員,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設軍機章京辦理一切事務。軍機處值房軍機大臣輪流在軍機處值房值宿,辦理皇帝交辦的事務。

軍機大臣的職掌可綜合為六個方麵:負責皇帝下達諭旨的撰擬和參與官員上報之奏報文書的處理;凡國家之施政方略、軍事謀略以及官員的重要陳奏意見,或對官員的懲處、彈劾事件等等,皇帝批交軍機大臣議,或會同各有關衙門議,並著提出處理意見,奏報皇帝裁奪;某些重大案件,皇帝專交軍機大臣審理定擬,或會同三法司審擬;文武官員上至大學士、各部尚書,各省總督、巡撫,以至道府、學政、關差,以及駐防將軍、都統,駐各邊疆地區的參讚、領隊、辦事大臣等的補放,均由軍機大臣開列應補人員名單,呈皇帝擇用。遇科考,亦由軍機大臣開列主考、總裁官名單及考試題目,請皇帝選用。複試、殿試,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試卷、檢查筆跡或任閱卷官;軍機大臣常侍皇帝左右,以備顧問;軍機大臣可奉皇帝之命,以“欽差”的身份,往各地檢查或處理政務,稽查各省、各部院之彙奏事件。此外,軍機大臣還兼任方略館的總裁,上書房管理大臣及總理衙門大臣。

當年恭親王的權力之大,黃袍加身並不難,他坐鎮軍機處,同治皇帝進門先向恭親王報以微笑,恭親王欠身施禮。

當年同治皇帝年幼還未親政時,每天還要向恭親王請安。如今恭親王放棄手裏的軍權,重用漢臣李鴻章,把心思花在洋務運動上,可大清四周環境越來越惡劣,讓剛卸下軍機大臣重擔的恭親王,隻能再次回到這裏。他的臉上沒有歡愉之色,這份差事並不是恭親王所想擁有的。

恭親王不想要這份榮譽,他的權勢太大了,變成皇權的威脅,放棄部分權力之後,盡量低調做人。他把李鴻章推到權相的位子,,所以洋務派的軍事主張,都從李鴻章的折子裏透出閃光點,自從李鴻章擢升武英殿大學士之後,給人的感覺鬼子六變成傻子六了,恭親王以往的精明能幹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