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李鴻章的選擇(2 / 3)

李鴻章舉目遠眺,天水連一線,鷗鳥在船前盤旋,數艘蚊子船在邊上護衛。想到李國樓出資建造的十八艘蚊子船,李鴻章臉上露出欣慰的表情。李國樓有戰略眼光,這蚊子船的調度非常便捷,隨時隨地都能出發,隨時能夠作戰。就算損失幾艘蚊子船,對於北洋水師來講,也損耗得起。李國樓的眼光有獨到之處,群狼戰術,完全可以和日軍的鐵甲怪獸一戰,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就算蚊子船戰敗,也可以逃回海港,速度的優勢,讓蚊子船進退自如。

日本是島國,近百年來,日本海軍沒有受到西方列強的蹂躪,木製戰船數量龐大,所以在戰船數量上已經超過大清。日本海軍有巡洋艦有四艘,戰列艦數目不詳,有些戰列艦是日本自己建造的,所以清軍不知日軍戰列艦數量到底有幾艘。日本鋼鐵業薄弱,戰列艦、護衛艦所用的材料,是以包鐵為主,即船體的要害部位包裹鋼鐵。船體結構主體還是木製結構,這和大清的艦船相差無幾。

四艘巡洋艦是美國的淘汰軍艦,美國因南北戰爭,國力遭到巨大的損失,這才甩賣四艘陳舊的巡洋艦。日軍就是依仗這四艘巡洋艦,這才有恃無恐的入侵台灣。大清隻有兩艘巡洋艦,在高端武器上,大清同樣落後日本。唯一勝過日軍水師的地方,就是大清有二十艘仿製英國炮艇的蚊子船,大清水師在軍艦速度上占有一點優勢。

大清的兩艘巡洋艦是從英國買來的舊軍艦,李鴻章向普魯士訂購的兩艘一萬噸級的巡洋艦,還未完工,尚在普魯士造船廠裏建造。李鴻章不會把家底用在海戰上麵,即兩艘巡洋艦不會主動和日本海軍交戰。大清的水師是以保護馬尾港至基隆港、澎湖鹿耳港的水上航線為主要目標,不到萬不得已,大清的兩艘巡洋艦是不會主動出擊的。

同樣日軍有沒有勇氣在一次戰役中投入四艘巡洋艦,也值得懷疑?因為日軍的巡洋艦其實就是戰列艦的級別,噸位不超過0.35萬噸,日軍巡洋艦噸位小,航速偏慢,日本自詡有四艘巡洋艦,其實真正在海上占主導地位的軍艦,依然是老式的兩層或三層木製艦船,炮彈依然是以實心彈為主,開花彈是從美國進口,數量有限。

清軍為何一百年來在台灣、澎湖隻有四千兵馬,而沒走擴軍道路,就是因為台灣非常荒涼,不適合駐紮大批軍隊。清軍作為主人,尚不能在台灣大量駐軍。日軍作為入侵者,哪能一次性陳兵上萬,台灣的地理條件製約了日軍,讓日軍不敢冒然投入上萬軍隊,在沒有農業基礎的條件下,敵我上方都不可能使用大量兵力。要知道日軍侵占琉球,隻用了五百日軍,就兵不血刃占領琉球。三千名日軍雖然沒有能力占領整個台灣島,但占據一隅,建立一座軍事堡壘,卓卓有餘。

打敗日軍的先頭部隊,對於李鴻章來講,也是困難重重,日軍海軍占優,海戰未打,李鴻章已經怯場。清軍陸軍占優,但缺少統兵之將,隻有劉銘傳和李國樓經過血與火的考驗,足以承擔大任,有這兩員虎將坐鎮台灣,李鴻章有足夠的底氣,與日軍決一雌雄。

李鴻章左思右想,看著手裏的海流圖,一年四季的海流圖,可以看出李國樓慮事周詳,完全能夠勝任指揮官的角色,比劉銘傳更讓人放心。

至於台灣鎮總兵劉明燈?若不是考慮台灣駐軍的軍心,他現在就把劉明燈拿下,這個莽夫還是送還給左宗棠,讓劉明燈到大西北發揮餘熱。李鴻章做出人生最重大的決策,台灣本島戰事以李國樓作為最高指揮官,劉銘傳和劉明燈兩人,聽候大將軍李國樓調遣,請旨封李國樓一個“鎮海靖寇大將軍”頭銜,相信兩位皇太後很樂意李國樓做大將軍。澎湖列島由沈葆楨坐鎮,澎湖鹿耳港握在手中,台灣清軍的補給線就不會斷,後勤運輸交給沈葆楨,布置這兩招棋,就把台灣戰事的主導權,牢牢的掌握在手裏。等到兩軍交戰之後,再看他和日本人鬥智鬥勇,長袖善舞的東方鐵血丞相在談判桌上叱吒風雲。

李鴻章站在甲板上,捋著三縷胡須,一副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形象。大清一百多年沒有封漢人做大將軍了,最有名的便是“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可惜此人被雍正皇帝賜死。繼任者寧遠大將軍嶽鍾琪,也差點被乾隆皇帝砍頭,幸好落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