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產業對財政收入貢獻加大
擺脫房地產“依賴症”之後,北京的經濟增長靠什麼支撐?
北醫三院骨科主任劉忠軍,去年進行了一次被稱作“魔幻”技術的嚐試——他將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鈦合金“骨骼”植入病人的身體。
目前,北京正在實施的“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正在致力於建設擁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專、精、特”發展的生物醫藥“代工線”。
數據顯示,上半年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4.9%,快於工業平均增速8.6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超過一半。
在服務業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增加值分別增長12.6%和12.5%和9.3%,占GDP的比重合計超過3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7%。
夏沁芳認為,今年上半年,北京不同行業實現了分化發展、“有進有退”的態勢。“傳統與新興行業間此消彼長的發展勢頭,體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北京將更注重長遠,主動調整,提高持久耐力和發展協調性,而不是短跑衝刺。”北京市發改委委員李素芳說。 記者記者溫薷
“穩增長”更加注重提質增效
“寧肯犧牲速度也要調整結構”
記者:經濟“穩增長”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當前,首都發展正進入新的階段,經濟“穩增長”的過程,更表現為提質增效、結構優化、動力提升的過程。在這個調整過程中,我們要更注重長遠,主動調整,積蓄力量,提高持久耐力和發展協調性,而不是短跑衝刺,計較一時得失。
記者:北京近年來不再一味要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城市病”的破解上,北京有何舉措?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我們寧肯犧牲一些速度、經曆一些陣痛,也要調整結構,把治理“城市病”和加強環境建設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著力以功能疏解和產業調整促進人口疏解。多措並舉治理交通擁堵,軌道交通在建裏程達到208公裏,實施更為嚴格的小客車數量調控措施,年度調控指標從24萬輛減少至15萬輛。環境治理方麵,實施了“大氣汙染防治條例”,全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11.2%。
“統籌‘進退增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記者:在發展過程中,如何保障民生?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住房保障工程加快推進,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6萬套、竣工6.1萬套;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發布社會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聯動機製新方案,保障對象由16萬人擴大到22萬人;聯動上調6項社保待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最低工資等各項社保待遇標準提高10%左右。
記者:對於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接下來如何推動?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下半年,圍繞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將繼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做好“進退增減”的大文章,一手抓好改革創新、穩定增長、提質增效、城市管理、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等方麵的“增與進”,一手抓好產業疏解、大氣汙染防治、人口規模調控等方麵的“退與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