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
2014年的暑期檔票房榜上,前五名中的三部華語片都是新導演作品,另外兩部則是好萊塢超級大片。這些導演出身各不相同,從流行文學跨界的韓寒和郭敬明、從演員轉行的鄧超;作品的類型鮮明,如路陽的古裝動作片《繡春刀》;題材更加貼近現代生活,如肖央的《老男孩》和卓韻芝的《臨時同居》。作為這些新人來說,創造出了多個或破3億的票房成績,或近8分的好口碑,已經大大超出了對新人導演的期望。
與新導演的生猛表現相對應的,是備受觀眾期待卻又一次次令觀眾失望的“大片”們。每年暑期檔都會有幾部首日排片爆滿的視效大片,占據明星陣容卻孤芳自賞,難以持久吸引觀眾,難免票房一再跳水的命運。
喜劇仍是華語片市場剛需
繼炮製出《泰囧》的話題人物徐崢以及以一部畢業作品《致青春》掀起波瀾的趙薇之後,鄧超和俞白眉的搭檔又成就了導演處女作票房爆表的新奇跡,截止8月10日,鄧、白合作的喜劇《分手大師》創下6.6億票房。
由於完全沒有期待,《分手大師》迎頭硬碰《變形金剛4》,反而十分討巧地彌補了超強片獨霸時期的個性化觀影需求空白。此外該片借力曾在話劇舞台上大放光彩的《分手大師》劇本,經曆從投資到製作到出演的全套係統操作,鄧超親手將自己推上了喜劇導演/演員的一線位置。
《分手大師》的成功也許有檔期巧、明星多的因素,但它誠實地反映出觀眾對喜劇電影的需求。根據《2014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表明,有超出四成的觀眾表示出對喜劇片的興趣,且中高收入的喜劇粉絲占多數。這些觀眾仍是電影院的消費主流人群,通俗喜劇則總是喜聞樂見的類型。
90後觀眾更注重形式感
7月24日,某報紙刊登了整版廣告“韓寒電影賣得好,小野嫁妝少不了”,署名為“全國女婿”。“國民嶽父”是韓寒借用粉絲的調侃拿出來“販賣”《後會無期》的噱頭,他還不斷自曝電影拍攝的內幕,利用自媒體平台盡情行銷,從電影開拍之初就已經拿下了一部分觀眾的錢包。不過韓寒最初的粉絲群還不是《後會無期》票房成功的唯一因素,盡管不乏“敘事碎片化”的批評,《後會無期》仍然是特定檔期內鮮有的青春公路電影。由於沒有經驗束縛,韓寒沒有陷入傳統青春片的窠臼,他所代表的是華語電影的打破成規的力量,即使不夠成熟,也算為觀眾帶來新鮮空氣。
而與韓寒並駕的郭敬明今夏也擊敗了了除《變形金剛4》之外的其他引進電影,他所擁有的商業觸覺顯然是流行文學作家中少有人具備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受眾需要一個怎樣的夢境,而他又十分擅長為他們維護這個夢境。迎著口誅筆伐,《小時代》兩年推出三部,除了內容上迎合年輕觀眾的口味,營銷手段上的新穎和親民也是《小時代》能連續創下高票房的原因。郭敬明也是非常勤懇地在自己的自媒體上跟蹤曝光電影拍攝進度,還推出90後年輕觀眾喜愛的彈幕電影形式。暑期檔的主力軍是年輕觀眾,而他們並不在乎片方怎麼吹噓,他們更注重形式感,介意能否參與其中,喜歡的是“這個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