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根隨筆
隨筆,又稱雜文,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可以講述文化知識,可以發表學術觀點,也可以評析世態人情,能夠啟人心智、引人深思。這一文學形式最初由法國的蒙田確立,培根第一個把它移植到英國,並使之成為英國文學中最受歡迎的體裁之一。
《培根隨筆》,是培根的處女作,也是他在文學方麵的代表作。這本書1597年初版時隻收有10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58篇。從內容上看,《培根隨筆》主要論述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見解獨到而精辟。《培根隨筆》中的很多文字,已經成為格言警句,比如:
“時間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金錢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並無用處。”
“沒有友誼,世界也隻不過是一片荒原。”
“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歎。”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確,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補天賦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隻有美貌而缺乏修養的人是不值得讚美的。”
“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
……
下麵,我們來了解一下培根隨筆的三大特點:
一、篇幅較小,短小精悍。與培根同時代的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一劇中,借波樂紐斯之口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乏味的枝葉、膚淺的花飾。”培根自己也在《談迅速》一文中說:“冗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於快捷,就像長袍裙不利賽跑一樣”,所以,他在寫作時也力求以最短的篇幅講明道理。
二、培根的隨筆沒有西方很多散文隨筆作家的那種散漫和隨意,而是井井有條,層次分明,結構嚴謹,行文緊湊。
三、蘊含哲理。培根的每篇隨筆都有經典的分析,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像《談厄運》一節,就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就算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就算自己沒有錢、沒有權,然而,隻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點厄運也無妨。因為,厄運當中通常蘊含著天賜的福祉。
《培根隨筆》可說是少數的“世界著作”之一,這本書不是為一國而作,而是為全世界而作的;不是為一個時代而作,而是為一切時代。在這本書裏,極高的智力與多樣的興趣和同情心自然而然地結合為一體,所以世人之中,不管什麼樣的類型或脾氣,都能在這部書裏找到一點與自己有聯係的東西。
雖然這隻是一本隨筆集,但《培根隨筆》能同時讓你產生讀史書、讀詩集、讀教科書的感覺。培根的話語不僅開闊了人們的眼界,而且還能使人們頓悟。的確,它就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請跟譯者一起領略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