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素養的思考——

那些機敏謹慎的人,往往會交上好運

談天性——隻有長期養成的習慣,才能多少改變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雖然是隱而不露的,但卻很難被壓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絕。

即使勉強壓抑,隻會使它在壓力消除後更加猛烈。紀律和教育能使天性稍微規矩一些。隻有長期養成的習慣,才能多少改變人的天生氣質和性格。

一個人如果想戰勝天性,那他給自己規定的任務就不能過大或過小。因為任務過大,他就會屢遭失敗,進而心生氣餒;任務過小,盡管常常得手,但不會有大的進步。剛開始練習時最好有所借助,就像學遊泳的人借助氣囊或葦筏一樣。等過一段時間後,就應該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練習,就像學舞蹈的人穿上厚底鞋排練一樣。練習的難度大於實際的難度,那就會熟能生巧,取得完美的效果。

假如天性頑強,製勝艱難,那就得一步步來:首先及時地扼製天性,就像有人生氣時默念24個字母[1],希望把怒氣壓下去一樣;然後,逐漸減量(就像一個人戒酒,從動不動就幹杯,到每餐隻喝一小口);最後完全戒除。當然,要是一個人有決心和毅力一舉解放自己,那就再好也不過了:

誰能瞬間掙斷磨胸的鎖鏈,解脫正在受罪的自己,

誰就是決心爭取靈魂自由的人[2]。

“矯枉必須過正”這一古訓很有道理,就是說把天性像棍子一樣彎向相反的一麵,以便它在放開後能彈回來,從而達到矯直的目的。不過必須明白,我們所說的相反的一麵,並不是彎向惡習的一麵。

一個人最好不要一鼓作氣地硬要讓自己養成一種習慣,而應該有所間斷。因為雙方停戰,一則有助於新生力量得到增援,出現旗開得勝的局麵;二則一個人的做法不可能總是盡善盡美,一鼓作氣的情況下不僅會鍛煉自己的能力,還會鍛煉自己的錯誤,極易導致二者兼收並蓄的習慣。除了適時的間歇外,恐怕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補救這種局麵。

當然,一個人也最好不要過於相信自己能戰勝天性,因為天性能潛伏很長時間,一有機會,一有誘惑,它就會借機複活。就像《伊索寓言》中貓變的姑娘一樣,她嫻靜地坐在餐桌的一頭,可是隻要有耗子從她麵前跑過,她就忍不住現出原形。因此,一個人要麼完全避開這種機會,要麼跟它經常接觸,讓自己慢慢對誘惑免疫。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天性在三種情況下最容易顯露出來:一是在私人的空間裏,因為這種場合不需要裝模作樣;二是在感情衝動時,因為情緒一激動人就可能忘乎所以;三是出現新情況或新考驗時,因為在這時候習慣已經不起作用。

天性與職業相合的人是非常幸運的。相反,有的人幹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他們經常對人說:“我的靈魂與天性不合已經太久了。”在學習方麵,如果一個人強迫自己學違背天性的東西,那他必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如果是學符合自己天性的東西,就沒必要安排固定的時間,因為他的心思已經飛到學問裏麵去了。對這種人來說,隻要他能記得為別的事情和學習留下足夠的時間就行啦。

一個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長野草。所以,我們要適時地灌溉前者,鏟除後者。

談性善——善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

如果要給“善”下一個定義的話,我個人認為善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這也是希臘人常說的“仁”或現代英文中的“人道精神”,可是用這兩個詞來表達似乎又不夠完善。我把善稱為一種習慣,而把性善稱為一種天性的傾向。

善是人類所有優秀品德和高尚精神中最偉大的一種,更是上帝的特性。如果失去了它,人類就隻不過是一些忙忙碌碌、不做什麼好事的家夥,很低劣,不比那些可憎的害蟲好到哪裏去。善跟神學三德[3]中的“愛”相一致,也許有時會犯錯誤,但它永遠不會過分。過分追求權力會使天使墮落成魔鬼[4],過分追求知識會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5],但在仁愛方麵沒有過分的事,不管是天使還是人類,都不會因為過分仁愛而遭遇不幸。

向善的傾向在人的天性中早已根深蒂固,而且深到一定的程度,就算不把仁愛施給別人,也會施給其他的生物。就像我們在某些人身上看到的那樣,雖然他們比其他民族要殘忍,但他們對禽獸卻很仁慈,對狗對鳥都能施舍。據布斯帕吉斯[6]的記述,君士坦丁堡有個信仰基督教的青年,由於戲弄一隻長喙家禽,差一點被當地人用石塊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