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的思考——

人總是樂於把最大的奉承留給自己

談稱讚——最廉價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稱讚

能否獲得稱讚或獲得多少稱讚,常被視為衡量一個人才華、品德的標準。其實這就像鏡子裏的幻象。由於這種種稱讚大多來自庸眾,因而常常是虛偽的,且不能反映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因為庸人是無法理解真正偉大崇高的美德的。

最廉價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稱讚;稍高一點的德行也能得到民眾的驚歎;而那些最上乘的偉德,卻由於人們缺乏識別的能力,不能得到讚賞。因此,世人常常受到假象的欺騙,錯把稱讚贈予偽善。

名譽就像江河,它所漂起的多為輕浮之物,沉重堅實之物多被沉入河底。如果稱讚來自真知灼見之士,那便是有價值的,這種稱讚如《聖經》所說的“名譽有如美好的香膏”[1]一般,蕩漾四方且曆久彌香。

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對你的稱讚,因為大部分稱讚的出發點是虛偽的。如果稱頌你的人隻是一個平庸的獻諂者,那麼他對你所說的不過是早就準備好的套話,對任何人都適用。如果對方是一個高超的獻諂者,那麼他必定會使用最好的獻諂術,即恭維你心中最為引以為傲的事情。

要是獻諂者的膽量再大一點兒,他便會公然稱讚你內心中深以為恥的弱點,把你的最大弱點渲染成是最大的優點,最大的愚笨捏造成是最高的智慧,以“麻木你的知覺”。

有些稱讚是出於善意的,這就是所謂的“鼓勵性的稱讚”。許多賢臣曾以此術勸諫他們的君主。表麵上聽上去是在稱頌,其實是在暗中指點他應當如何。有些稱讚比咒罵還惡毒,它的目的在於煽動別人來嫉恨你。這就是俗話常說的:“最凶惡的敵人,就是正在稱頌你的人。”[2]希臘人說:“笑裏藏刀的恭維者,謹防鼻上長瘡。”[3]我們英語中也有類似的語言,即“舌上生瘡,因為說謊”。

不過,即便是好心的稱讚,也一定要恰如其分。所羅門曾說:“每天早晨大聲稱讚你的人,其實是在詛咒你。”[4]要知道,如果對好事的稱頌過於誇大,也會招致人們的反感、輕蔑,甚至引起嫉妒。

除了罕見的情況以外,一個人自讚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一個人自我誇耀其職務或職業,那倒是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因為承擔重大的職責是有權自豪的。羅馬那些誇誇其談的哲學家和大主教們,從心眼裏瞧不起那些從事實際事務的軍人和政治家們,並用“世俗之輩”來稱呼他們。事實上,對於人類來說,這些“世俗之輩”所承擔的職責比他們所宣揚的深奧言論要有用得多。因此,聖保羅在自誇時常先說一句“容我說句不用頭腦的話”[5],而在談到自己的使命時,他會自豪地說:“這是我應盡的職責!”[6]

談禮貌——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信

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必定是品德高尚的人,這就像不用襯托和點綴的寶石,必定尤為珍貴一樣。

留心觀察者會發現,一個人受人稱讚或受人推薦,其情形跟做生意中生財獲利有點類似,就像一個諺語說得那樣:“小利才能賺大錢。”因為小利來得勤快,大利卻不經常光顧。一些小細節更容易贏得別人的讚許,那是因為這些小細節每時每刻都能碰到,人們也一直關注著它們,而高尚的品德,可以發揚光大的場合就少得多了,就像逢年過節一樣稀少。因此,舉止彬彬有禮的人,確實能贏得好的名聲,正如伊莎貝拉女王[7]所說:“禮節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薦信。”

如果做一個有禮貌的人,那你就絕對不能把禮儀看作小事,你需要在別人身上學習這些禮儀,同時培養自己在其他方麵的信心。如果僅僅在禮貌上過分下功夫,那你反而會讓禮貌失去它應有的魅力。禮貌是一種自然的表達,不是裝出來的。有些人的舉止猶如一首詩,其中每一個音節都經過仔細推敲,但是,假如一個人如此拘泥於小節,他又哪來的時間去考慮重大的事情呢?反之,完全不拘禮節就是叫別人也不要講究禮節,這種人往往會失去別人的尊敬。

尤其在某些陌生人麵前,或者一些正式的場合,禮節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如果過分拘泥於禮節,把禮節抬高到月亮上去,不僅讓人感到厭煩,還會失去對方的信任。無疑,在禮貌的說話中有一種分寸的拿捏,有一些不能忽視的細節,有幾句讓人銘記在心的話語,一個人如果能掌握了,一定非常受用。

跟地位相同的人相處時,為了不讓人覺得輕浮,親密之餘最好保持一點矜持。跟下屬相處時,如果想得到他們的尊敬,那就有必要對他們親切一點。一個對什麼事情上都要插手的人,很容易讓人感到厭惡,讓自己丟了身價。願意幫別人做一些事是好事,不過最好讓對方覺得那是對他的關心,而不是你的能力比他強。在同意別人的意見時,我們通常會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以表明自己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在附和別人的提議時,可以附加一些條件;在采納別人的主張時,也要說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