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3)

在殖民初期,應該先考察當地出產什麼天然資源,如一些野生食物:栗子、胡桃、菠蘿、橄欖、棗椰、梅子、櫻桃和野蜂蜜,等等,並對這些食物加以利用。接下來,應該考慮在當地種植生長周期較短的一年生作物或蔬菜,如歐洲蘿卜、胡蘿卜、蕪菁、洋蔥、四季蘿卜、洋薊和玉米,等等。至於小麥、大麥和燕麥,它們種植起來費工太多;但不妨先種些豌豆和蠶豆,一則它們費工少,二則它們既可做主食又可做副食。此外,稻穀也生長極快,產量又高,而且還是一種主食。不過,最關鍵的是要運去足夠的餅幹、燕麥片、麵粉和玉米粉等食物,在當地生產出麵包之前它們是不能斷的。至於家畜家禽,應該選擇那些既不易生病又繁殖較快的,如豬、羊、雞、鵝、火雞和家鴿,等等。

殖民地初期的食品消耗,應該跟圍城中的情形一樣,即實行定量消費。可以把菜園和玉米地出產的大部分作為公共儲備,並善加儲存,然後按計劃比例予以分配,上述園地不包括個人為自家用度而私自開墾耕種的零星土地。同時,要及時開發適於殖民地土壤生長的經濟作物,以便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殖民地的負擔,但決不能像前文所說的那樣急功近利,從而不合時宜地損害主業。例如,在弗吉尼亞種植煙草,結果正是那樣[7]。殖民地往往都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故木材可作為一種經濟產品;如果森林茂密處有鐵礦和適宜建廠的河流,煉鐵也不失為一種經濟產業;在氣候允許的海岸,可以嚐試生產食鹽;任何纖維作物都有潛在的開發價值;鬆杉茂密的地方不會缺乏樹脂和焦油;藥材和月桂都可以產生極大利潤[8]。另外,白蠟樹和其他物產也有開發價值。要注意的是,盡管這些都有利可圖,但沒必要將人力全部集中於此,如果因此忽視糧食生產,就會造成食物短缺。

說到殖民地的行政管理,應該由一人總督,若幹顧問輔之,而且應授權殖民地政府在一定範圍內實行軍事管製。尤其重要的是,要讓移民們獲得身居曠野的那種益處,讓他們覺得上帝及其佑助每時每刻都在自己身旁[9]。

殖民地的管理不要過多地依賴母國的受托管理人和特許承包人,這種人的數量要有所限製,而且最好是貴族縉紳而不是商人,因為商人總是隻在意眼前的利益。

在殖民地沒有鞏固時,不要對其征收關稅,而且除因特殊的安全原因外,應該鼓勵殖民地將產品出口到任何利潤最高的地方。為避免殖民地人滿為患,不要急著一批接一批地送去移民,而應根據其人員增減情況按比例進行補充。總之,殖民地人口數量應該遵循人人都能安居的原則,要避免讓他們因人口過多而陷入貧困。

有些移民區建在海岸河濱的沼澤地帶,其惡劣的環境對移民的健康有很大危害。所以,盡管選擇低地有益於交通、運輸,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把居所建在高處。儲備足夠的食鹽同樣關係到移民的健康,而且,在必要時期還能用其醃製食物。

如果殖民地內有土著居民,最好不要隻用華而不實的小玩意兒來糊弄他們,而應該在充分防範的前提下待之以公平與友好。不要為討好他們而助其侵犯他們的敵人,但是,幫助他們抵禦入侵則不為過。此外,要經常選送一些土著到殖民地之母國,讓他們親眼見證一種更美好的生活環境,以便他們回去後現身說法。

等殖民地基礎鞏固之後,就可以不僅接納男丁,也能接納婦女,讓移民在當地繁衍生息,這樣就不用一直從母國補充了。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拋棄正在發展的殖民地,因為那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恥辱,而且還會葬送掉許多可憐的移民。

談強國之道——軍事的強大不取決於數量,而取決於質量

在一次宴會上,有人邀請雅典政治家塞米斯托克裏彈奏一曲。他說:“我不精於琴道。我隻知如何使一個小邦變成強國。”[10]作為雅典的執政官,此人向來以咄咄逼人、驕傲不遜而著稱,但他這句話,卻完全可以作為評判政治家的尺度。

借助這個尺度,我們可以衡量一下曆代的治國者。按照塞米斯托克裏的說法,治國者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善於把弱邦變成強國,但不會彈琴;二是,精於琴藝之術,但不善於把弱邦變成強國。不僅如此,那些精通琴藝的治國者,通常還具有一種相反的才能,就是把一個繁榮興旺的強國帶向衰敗和毀滅。有許多擁有權位的人,媚上欺下,隻精通彈琴一類的雕蟲小技,卻無治國興民之策。這種欺世盜名之徒,被人們恰如其分地稱為“弄琴者”。盡管他們善於在大庭廣眾之下嘩眾取寵,但對於治國經邦來說卻毫無裨益。還有一種政治家,守成有餘卻無創業之能,這種平庸之輩也是不足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