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中國助俄走出製裁 聲稱“鷸蚌相爭中國得利”
頭版
作者:吳樂珺 蔣豐 青木 馮國川 柳玉鵬 杜天琦
當中俄兩國總理13日在莫斯科一邊聊家常,一邊簽下近40項合作協議時,西方媒體表現出集體焦慮。對中俄來說,這隻是兩國總理例行的第19次會談,而對西方來說,這是烏克蘭危機升級後中國領導人對莫斯科的第一次訪問,是冷戰後俄“陷入最嚴重國際孤立之時”北京方麵的明確姿態。西方媒體不無醋意地討論著中國將從俄羅斯“得到最想要的紀念品——油氣”,而“被西方銀行拒之門外超過90天”的俄羅斯將從中國得到急需的貸款,以及“4000億美元天然氣大單”、“高鐵”、“人民幣結算”等代表中俄關係進展的新“地標”。在歐洲的寒冬即將來臨、而美歐為“伊斯蘭國”(IS)和埃博拉焦頭爛額、對俄製裁底氣日漸不足的今天,西方對中俄走近表現出的特別敏感似乎不難理解。中國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鄭羽13日對《環球時報》說,事實上,中俄交流是在雙邊互利的思路下進行的,並不針對任何第三方,更談不上“挑戰”誰。
“中國填補俄市場真空”
13日早上,中國總理李克強向莫斯科無名烈士墓敬獻了花圈。俄國家杜馬主席納雷什金在與李克強會晤時指責美國“在全球不同地區的政策有時破壞穩定,造成混亂,很遺憾”,表示“感謝中國對俄有關烏危機立場的理解,並感謝中國反對製裁俄羅斯”。納雷什金強調,俄羅斯“總能感到(來自中國的)這種友好和同誌般的支持”。他還強調,香港事件是中國內政,俄羅斯反對任何外部力量幹預該事件。
其後進行的雙方總理小範圍會晤更像一次老友會麵,俄總理梅德韋傑夫談起上次中俄總理會晤他去了李總理的家鄉安徽,並表示俄中貿易應擴大使用本國貨幣。李克強則表示,中俄總理會晤已經是第19次了,說明這種機製對兩國關係發揮著長期、穩定和根本性的作用。他還表示下次希望訪問梅德韋傑夫的家鄉聖彼得堡。會後,兩國總理簽署了俄經東線向中國提供天然氣、兩國全球衛星定位係統合作、高鐵領域合作等39項協議和備忘錄。
美國彭博社13日稱,李克強就任總理後首次對俄訪問,發出了“兩國合作的最強音”。文章稱中俄關係正越來越“私人化”,“62歲的普京自去年以來已經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麵了9次”,“兩國領導人還共商了如何遏製美元在全球金融係統中的主導地位”。
在俄羅斯被西方孤立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備受關注。“莫斯科鋪開紅地毯迎接中國總理”,德國《南信使報》13日表示,盡管普京令人驚訝地從俄烏邊境地區撤軍,但是烏克蘭東部政治解決的希望仍很小。當歐俄關係仍處於“冰河時代”之時,莫斯科與北京的關係卻繼續提升,“中國不斷增長的能源饑渴,需要北極熊的喂養”。美國《福布斯》網站13日稱,俄羅斯人正“加班加點討好中國人”,“中俄之間不光有精巧的外交語言,實際上中俄關係確實在走近”。文章稱,油氣是中國最想從俄羅斯得到的紀念品,而快速投資協議對俄而言則是跟能源合作同等重要的方麵——“自‘吞並’克裏米亞後,俄被擋在歐美信貸機構之外已經超過90天了”。彭博社預計,中國會迅速填補歐美債市對俄關閉留下的真空。
“中俄合作威脅論”
中俄走近引起了一些國家的警惕。法新社稱,莫斯科和北京過去幾年因共同擁有對抗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欲望而加強合作。《紐約時報》13日刊登原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的話稱,“是時候對中國動真格的了”,“它和俄羅斯、伊朗、朝鮮關係緊密,變得更自信、更強硬,也更封閉”。他警告中國稱,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並非十全十美,但仍是確保全球和平與繁榮的最佳框架,中國無論有多強大,“如果背離這些機製,也會落入孤立和防守的境地”。《日本經濟新聞》發文稱,中國正向歐洲各國發動經濟外交攻勢。李克強訪俄“對於與俄關係遲遲得不到改善的日本與美國,可能產生更大動搖”。
彭博社13日報道稱,中俄合作“可能會讓亞洲鄰居惴惴不安”。文章稱俄最早會在明年第一季度向中國提供S-400防空導彈係統和蘇-35戰機。日本、菲律賓和越南對中國軍力憂心忡忡,現在他們的顧慮更大了。“S-400能讓中國的打擊範圍覆蓋台灣地區,蘇-35則會增強中國空軍的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