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學者預測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在中俄與美國之間爆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費策爾日前對媒體稱,在俄美關係陷入低穀時,中美關係也不好:中國不滿美國幹涉香港,而美國指責中國黑客入侵,“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核戰爭形式爆發,中俄將結盟打敗美國”。
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鄭羽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早在1996年中俄之間就達成了總理定期會晤機製,中俄交流可以說排除了國際形勢的影響,不過,俄羅斯對李總理這次訪問的確比較渴望,因為俄目前經濟非常困難,盧布貶值、通脹問題嚴重。此次的天然氣大單對俄而言,確實是“雪中送炭”,有助於俄走出被孤立的困境。而從中國方麵說,目前的能源結構改革也成了當務之急,尤其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霧霾越來越嚴重,因此購買天然氣也對中國環境有很大好處。
西方唱衰中俄關係
在渲染“中俄合作威脅論”的同時,西方媒體也費勁地挑撥中俄之間的關係。《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實際上中國工商銀行對俄企業貸款僅為33.5億盧布(約合8300萬美元);中國銀行對俄企業貸款為21.5億盧布;中國建設銀行僅13億盧布。相比俄銀行和企業在2015年底前必須償還的1340億美元外債,中資銀行的援助可謂“杯水車薪”。
彭博社13日報道稱,俄對中國敞開懷抱反映了一種“自蘇聯解體以來從未表現過的脆弱性”。俄羅斯當然不願意讓一個“經濟輸出是自身4倍,人口是自身10倍”的國家更加強大,但經濟製裁改變了這一切。文章稱,為對抗美歐“舊敵”,普京被迫為其東方“最大的勁敵”提供優惠條件。俄內部政策規劃人士指出,俄依靠中國的投資避免經濟衰退,所以也要割舍兩樣中國夢寐以求的東西:原材料和先進武器。文章稱,俄對中國過多的依賴最終或會增強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而“誘人的中國資金會加深俄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削弱政府發展多樣化經濟的努力”。
法新社稱,普京為對抗西方而簽署的為期30年、價值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對中國更為有利”。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表示,如果中俄深化戰略合作的動機是對抗西方,這種合作“不會持續太久”。“德國之聲”網站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無論烏克蘭危機結果如何,“當中一位大贏家的輪廓逐漸清晰”,“它的胃口不僅在於俄的資源和軍火,還有歐洲的技術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也有相對客觀的聲音,德國新聞電視台13日評論指出,除了烏克蘭危機導致俄受西方製裁外,中俄兩國的許多相似點是其接近的重要原因。兩國不僅是鄰居,有很長的邊界接壤,在關鍵的國際問題,如敘利亞和伊朗等問題上,雙方態度都較為一致。
英國《金融時報》12日報道稱,德國總理默克爾希望李克強訪問俄羅斯時“幫助調停烏克蘭危機中的俄歐關係”。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韓博天對該報說,烏克蘭與俄羅斯保持穩定關係符合德國的利益,對柏林來說,中國是很重要的夥伴,因為“俄羅斯會聽中國的”,“這是一種新的外交配置”。
歐洲對俄製裁悄悄撤退
在西方緊盯中俄合作的同時,他們對俄羅斯的製裁也在悄悄撤退。俄羅斯的反製裁措施,已經給歐盟造成巨大的經濟衝擊。據俄新社報道,俄羅斯財長西盧阿諾夫稱,10日在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各國代表都希望能盡快解決烏克蘭東南部的問題,並取消對俄羅斯的經濟製裁。他說:“可以看出,各國對取消俄羅斯的經濟製裁顯得急不可待。沒人希望製裁繼續下去。”
另據俄媒11日報道,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表示,烏俄已“十分接近解決天然氣爭端”,他有望本周與普京參加在米蘭舉行的亞歐峰會期間達成該項協議,以確保今冬俄羅斯向歐盟國家和烏克蘭供應天然氣。目前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中約一半途經烏克蘭。2009年初,俄烏“鬥氣”曾使俄羅斯對歐盟國家的天然氣供應一度中斷。
在7月馬航MH17於烏克蘭東部被擊落並造成38名澳籍公民遇難後,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一度強烈抵製俄羅斯參加11月中旬將在布裏斯班舉行的G20峰會。但12日澳國庫部長霍基說會邀請普京參加G20峰會,阿博特12日解釋說,澳方無權對某個成員國能否與會單獨做出決定。不過13日阿博特又強調,他在G20峰會上一定會向普京“當麵質問”馬航在烏克蘭墜落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