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川並沒急著向伊淺秋申請工作,一來對博物館工作缺乏了解,他需要一段時間去熟悉。二來,紀委副書記蘇芩又找他,讓他把三江集團入駐金龍灣的前後經過寫一下,蘇芩已經知道,跟三江集團的聯係,陳原是交他負責的。蘇芩說:“有些事,需要你以當事人的身份向組織說明,尤其金龍灣一、二號地塊,當時怎麼拿的,跟政府後來出台的政策為啥發生衝突。出讓金前後差別可不是小數目。
鄧一川如實地將自己想法告訴了伊淺秋,包括蘇芩讓他寫情況說明這事,也沒隱瞞。這跟他博物館之前的想法可是大相徑庭。
伊淺秋笑著說:“這樣也好,馬上讓你著手具體工作,也不切實際。畢竟博物館一大攤子事,工作千頭萬序,是誰也得有個熟悉過程。這樣吧,就按你的想法,先熟悉熟悉。需要什麼資料,就找辦公室要,我跟楊主任安頓一下。”
鄧一川正要說好,伊淺秋又道:“我這裏也有一些資料,是我來博物館後自己搜集整理的,還有一些是心得筆記,鄧秘書要是覺得有用,到時也可一並拿去。”
鄧一川馬上說:“當然需要啊,館長整理的,肯定不一樣。”
伊淺秋說:“你也別恭維我,我這底子沒法跟你比,我是硬趕著鴨子上架,不學由不得。鄧秘書是哲學係高材生,又在政府當那麼長時間秘書,上手肯定比我快。加上有你老師當後盾,用不了那麼費勁。我這邊的先放著,等鄧秘書熟悉得差不多了,再給你,行嗎?”
伊淺秋問話的態度很誠懇,語氣十分自然,鄧一川一點感覺不到生硬,就像兩個老熟人在商量一件事。
鄧一川好生奇怪,那個傳說中的伊淺秋好像不存在,而麵前的這個伊館長,一點也不招人討厭。
鄧一川怕被表象迷惑,快快地將這種好感壓了下去。
伊淺秋也算懂事,並沒就第二項工作多問什麼,看來她對組織規矩,還是很懂的。
彙報完,鄧一川要離開了。伊淺秋忽然喊住他,猶豫了好長一會,才道:“鄧秘書,有件事想問問你,但又不知能不能提?”
鄧一川回贈給她一個信任的笑:“有什麼不能問的呢,隻要我能回答的,保證不留一個字。”
“真的?”伊淺秋臉上閃出一層喜悅。
鄧一川說:“當然真的。”
“那,我就真問了。其實那天晚上跟你吃飯,就想問問的,能告訴我,市長出事前,有沒有跟你提到過我?”
鄧一川心裏暗暗一驚,伊淺秋怎麼突然想起問這個。但他努力著沒讓驚訝露在臉上,用很輕鬆的口氣說:“這個還真讓館長失望,市長對這一塊,談的很少,因為有分管領導嘛,所以……”
“哦,你不用說了。”伊淺秋臉上那層光暗下去,看來這個問題對她還是很重要。鄧一川吃不透伊淺秋心思,也不敢在這種敏感事上多嘴。“要是沒事,我就回去找資料了。”
伊淺秋像是極不舍地道:“那,鄧秘書先回吧。”
鄧一川用差不多一天時間,完成了蘇芩交給他的工作。
金龍灣開發,在吉東一直就存在爭議。三江最早拿地的時候,是以工業用地名目拿的,當時吉東工業用地的價格還未上調。而且這個時期,江上敏跟陳原還不怎麼熟,三江在吉東的經營活動,基本依靠的是柳建楓。
三江當時要上的項目是調味品廠,該項目是三江跟台灣一家企業合資興建的,總投資按當時申報的是8個多億,分一、二期工程。項目用地拿地後,廠子也確實破土動工,開始興建。但中間不知怎麼,台資退出,項目成了三江一家投資。
再後來,金龍灣園區到底要建成什麼,在市裏引起爭議。爭議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眼見著三江拿了地,百發地產和四海地產都急了,也都跑來拿地。
這兩家又沒工業項目,市裏就開始爭議,想把金龍灣改成工商業混合開發區。這事前後爭議兩年多,最終形成統一意見,三江的調味品廠繼續興趣,後期拿到地的百發集團和四海實業按各自申報的項目啟動工程。一家是大型江邊遊樂園,一家是度假村,說穿了就是地產。
這中間就有地價問題。三江拿地早,項目又沒變更,地價自然比百發跟四海低許多。
當時陳原主持會議,專門就此問題研究過。並且形成紀要,下發到各部門。遵從不同時期,不同用途不同地價原則。三江不再補交。
這事所以引發爭議,是有原因的。當時金龍灣一沒路二沒基礎建設,市裏就跟三江簽訂協議,由三江修路,搞好金龍灣前期基礎建設,也就是三通一平,包括引水工程。這些工程合起來造價高於地價,於是就出現後來市裏再給三江追加一塊地,也就是六號地的事。
看守所的時候,調查組副組長賀複京就多次問過鄧一川,陳原為什麼要給三江再多補一塊地?鄧一川的回答是,這事他不清楚,具體可以問土地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