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韓寒:旅行者(1)(1 / 1)

韓寒:旅行者(1)

越來越多的人找我拍電影

關於拍電影這件事,是韓寒兒時就有的念頭,遠比當個作家或是賽車手要早。在韓寒的印象裏,是父親帶回家的4盤錄像帶挑起了他對電影的好奇和熱情。他至今依舊對那4部影片的名字印象深刻——《終結者2》《生死時速》《真實的謊言》《侏羅紀公園》。雖然對電影很感興趣,但韓寒也知道拍一部電影並非易事,於是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並沒有將導演作為自己的“第一誌向”。時間在不斷前行,之後的韓寒開始寫作,開始賽車,然後成家立業。30歲之前,電影並沒有成為韓寒的人生重心,他也隻是偶爾和別的導演談談小說的翻拍版權,或是在博客、微博上罵罵爛片,寫寫影評。其實拍電影,韓寒倒也不是沒想過,回憶起自己的第一個劇本,韓寒說大約是5年前的事。“差不多5年前,我構思了一個劇本,想自己導演一部電影,於是往返各個城市尋找投資方。我的想法和當年開始賽車時一樣,自己的版稅加投資方的一部分錢就可以開幹了。當時的電影市場還沒有今日那麼火熱,所以各方麵都不太成熟。一年後,我把這個故事寫成了小說出版,那本小說就是《他的國》。”一次失敗,顯然不至於讓韓寒死心。兩年後,他又構思了一個劇本,想的還是自編自導這件事情。於是,他又開始在各個城市之間往返,見各種各樣的人,談各種各樣的事。“當時電影市場日漸紅火,新導演也有了更多的空間,無奈這個故事本身稍顯敏感,所以還是沒有成功。我又把這個故事寫成小說出版,那本小說就是《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接連兩次嚐試都沒能讓韓寒拿上導筒,倒是樂壞了他的書迷。若不是為了拍電影,韓寒恐怕絕不會在寫書這件事上如此高效。好在韓寒並不執著,沒機會,他就繼續賽車,繼續陪女兒,繼續回去搗鼓他的“一個”。

機會總是不期而遇,《泰囧》《致青春》橫空出世後,“處女作導演”引起人們高度關注,韓寒一時之間成了投資商和片商眼裏的“香餑餑”。他們都期待自己能夠成為韓寒導演處女作中的一分子。就連他遠房親戚家開養雞場的鄰居都說要給他投資。“去年電影市場火爆,尤其是出了許多新導演,來找我拍電影的人突然劇增。”但這些人在韓寒看來,是用挖煤挖礦的經驗來對待影視的。“有請我演戲的,把我說得文能控蘿莉,武能戰影帝,我當然隻能婉拒。更多是請我導演電影的,他們帶著你拍什麼不重要,反正我把錢拍桌上了的豪氣而來。他們眼裏都隻有直上雲霄的風光,似乎沒人考慮過直墜深淵的慘狀,那些把一個公司賠破產的,甚至連院線都上不了的電影好像從來不存在。”其實這些人會找上韓寒一點都不奇怪,他有大量的小說作品可以拍成電影,他有大批的粉絲和擁躉,他擁有足夠多的話提性。於是,有人提出了韓寒的票房號召力能夠達到7億的推測。韓寒倒是很清醒,沒有被“繁榮”的市場衝昏頭腦。而他的回應,也同樣一針見血。“憑什麼你就覺得我不會搞砸,所謂的粉絲其實是無法簡單轉換的。一個人再火,有幾十萬鐵杆粉絲,如果片子不好,依舊是無法支撐起一部電影的。”

韓寒從小到大最討厭3件事:被逼、被催、被冤枉。所以,拍電影他也絕不會妥協於趕鴨子上架。作為車手,韓寒喜歡拉力賽要多過場地賽,他說自己喜歡探索未知,而不是在重複的軌跡上跑圈。雖然,他的場地賽成績更好,但心裏想的完全是另一回事,這也是他作為一個旅行者的原則。如果韓寒是一台車,那麼能夠驅動他的一定是好奇心和新鮮感。當寫作和賽車已經無法讓他感到刺激,那麼他自然會去電影裏尋找衝動。“吃慣了甜的,偶爾嚐一點鹹味我會覺得刺激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