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旅行的味道(1 / 1)

讀:旅行的味道

對於愛書之人來說,長期旅行的一大痛苦,就是沒法每天享有一架書、一桌書,甚至一床書的簇擁了。此時旅行已變成每日生活的常態,而非幾天的出逃,自然得在路上有書看並看得舒服才行。

正是出於這種恐懼,夏天旅行前毫不猶豫地買了一部kindle,當裝滿日用家當的背包已不堪重負時,怎麼忍心再放入一堆非旅行指南的紙質書去壓迫肩膀呢?於是,旅行開始時的配置如下:一部裝了600多本書的kindle,一本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一本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一本《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論什麼》文庫本。這忍不住的手抖,導致我還是在北京把這堆紙質書以及多餘的衣服快遞回家,並深感下次必須接受教訓,不能再對路上想看紙質書這件事那麼心有戚戚了。

其實,旅途中也不乏可以放肆看書的時光。幾乎所有青旅的客廳都有一個小小圖書館,裏麵除了旅行書籍,也常常會有一些不錯的人文書。咖啡館也是。因為自己那種開始一本書就必須讀完再走的偏執,常常寧可放棄外邊的湖光山色,先躲在青旅把書看完才安心。

在路上讀書,常常會受限於你所處的環境,你乘坐的交通工具和圍繞你的空間。飛機相對舒適卻噪音太大,再加上要蓋過噪音的音樂聲簡直要把耳朵震聾;火車的漫漫長夜卻要熄燈,用kindle看到推理小說的結尾處,隻好偷著連接處的燈光繼續看;汽車更是一個不穩定因素,看書容易惡心犯暈。旅舍客廳、公園長椅、候機室,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也是旅行中的偶發性條件,想要全然不受幹擾地一氣嗬成,那麼,還是不要千山萬水地出來折騰了。

拋棄安逸的書房和寬闊的書桌,就是明白一個前提:旅行中閱讀的最大好處,是借著移動的力量和前所未見的風景,給固化的思維加入活力和靈感。讀書固然是一件快樂和輕鬆的事,但我更享受在閱讀過程中,從作者傳達的信息中所感受到的更深遠的東西。又或者,置身的陌生地點,便充當了催化劑一樣的角色。

旅行中看旅行相關的書,算不上最佳選擇,卻是最不會出錯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萬水千山走遍》,是輕鬆有趣型的;許崧的有意思卻不耐讀。如果不怕晦澀費腦子,那麼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寒冬夜行人》就最棒了。

上一次的悲劇讓我吸取了教訓,除了LP就不敢再帶別的紙質書出來。真的,在體力消耗殆盡連自己的軀體都快支撐不住的時候,就算最心愛的書都想狠狠心丟在路上了。而現代科技讓旅行閱讀這件事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也因為變得容易而不那麼金貴。一個kindle裏頭可以裝著上千本你這輩子也讀不完的書,你如此心滿意足地出發了,覺得這趟旅途一定是物質和精神食糧雙豐收的。

也許,事實的確會如此。科技在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它讓旅行變得如此便捷容易,它讓你在旅途中仍舊連接著你的舊日世界,它讓你身在遠處心係微博上的幾條評論。而旅行中的閱讀,更是因為科技而發展到了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步。

盡管如此,當最後幾天在新加坡無事閑晃時,我還是跑到國家圖書館的閱覽室,在異國他鄉,捧著紙質書窩在沙發裏,享受了一下在旅途中難能可貴的傳統閱讀時光。隻能說,美妙的體驗可以各有千秋,但總歸是因為有書在旁。